千夜阁 > 玄幻魔法 > 人生智慧经典圆觉经的故事 > 第十六章:后记(二) 金刚经与圆觉经对比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金刚经与圆觉经的故事对比

    说明什么(之一)

    经百度搜索,圆觉经只有笔名:佛陀多罗,翻译的版本历史上只有一种;

    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 5种译本: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④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⑤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金刚经》梵文本在中国、日本、巴基斯坦、中亚等地都有发现,中国吐鲁番等地并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译本出土。此经传入西方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1837年修弥笃根据藏译首次译成德文,1881年F.马克斯?缪勒将汉文、日文及藏文译本加以校订,译成英文,收入《东方圣书》第49卷。1957年爱德华?康芝又再次译成英文,收入《罗马东方丛书》第 8卷。达尔杜根根据梵文并对照中国满文译本,译为法文。日本宇井伯寿、中村元等曾多次译成日文。

    由此推断,梵文佛学经典,历史上都有不同的译本。

    我们先说以罗什大师版本为主,参照玄奘等大师版本用现代汉语表述的《金刚经的故事》

    在距今两千六百年前,现今在尼泊尔南部地区有一个古王国,叫舍卫国,有一片绿树环抱、繁花似锦,名字叫祇树给孤独园的佛教圣地,住着释迦摩尼佛和信众1250人。

    那天,佛主和信众穿戴整齐,拿着饭钵,到舍卫城里乞求食物。

    城中街道两旁,善男信女都顶礼膜拜,并将贡食放入钵中。

    大家器宇轩昂的回到祇园,默声进食。尔后收拾饭钵,洗净双脚,整理座位,端庄而座。

    在众人中,有一位长者,偏袒右臂,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向佛说:“最尊贵的世尊,如来善于呵护叮嘱诸位菩萨,善于委托嘱咐各位导师。

    世尊:具有善根的男人和女子,产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应该在何处学习?

    怎样引导他们到正确的思想上来?

    佛说:大善的须菩提。如同你所说的,如来善于呵护叮嘱诸位菩萨,善于委托嘱咐各位导师。你今日仔细听讲,我为你说:

    具有善根的男人和女子,产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应该有这样的方式,像这样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思维轨道上来。

    是的,世尊,我们非常高兴的愿意听讲。

    佛告诉须菩提说:诸位菩萨大导师应当这样教育大众------

    所有一切生物,如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有颜色的,没颜色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和处于蒙顿中的,一切生命都要经过出生到死亡。

    这些无数的生命,生生死死,到最后都转化为其他的形式。

    像这样的生命过程,以及延续物种,最终都消失了原有的形态。

    为什么?

    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的面貌,每个人的状况,众生的形状,长寿老人的体态,就不是菩萨。

    再有,须菩提:菩萨对于理论,应没有教条,在实际中践行;

    所谓不受条条框框约束,而在客观环境中实践,不局限人本身的认识去实践。

    须菩提!菩萨应该像这样去实践,不要被客观环境所约束。

    为什么?

    如果菩萨思想不受约束而宣讲道理,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你怎么看?

    东方的时空可以认识和衡量不?

    须菩提回答:“不能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空间可以认识和衡量不?”

    须菩提回答:“不能够,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受已有的观念宣讲真理,福德也像这样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就是应该像这样的教育方式。

    “须菩提!对于你怎么想?

    可以亲身与如来相见不?”

    “不可也,世尊!不可以亲身见得到如来。什么原因?

    如来所说自身的形态,即不是自己的面貌。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的实际状态,皆是变化的。如果所见的各种形态相背离,即能遇见反映事物本质极将来变化的如来。”

    须菩提对佛说:

    “世尊!有很对众生,听到这样的论断,能死心塌地的相信不?”

    佛告诉须菩提:

    “不要作出这样的说法。如来灭后,过了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人,于此文章句子里能产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这人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下善根,已是无数圣贤的思想传承下来的;

    听到这样的文章句子,乃至一念产生纯粹信仰的人;

    须菩提!如来都知道都能预见,这样的诸众生能获得无限的福德。

    什么原因?

    是诸众生不再有我的相貌---我所具有的高贵人生的相貌、我的如众生的相貌、长寿的相貌;

    没有我讲演的状态,也无所谓讲经不讲经的情形。

    什么缘故?

    是诸众生如果心中有我,就有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众生、这样的长寿老人。

    如果想要信仰我的偶像,即可描绘我的高尚形象、我的众生和长寿形象。

    为什么?

    如果采取非信仰的偶像,即采用我的人、众生、长寿的形象,所以不应采取偶像,不应采取非讲法的偶像。

    以这样的意义的缘故,如来常说:‘你们这些比丘,知道我说法,如用筏来作比喻;哲理尚应当取舍,何况那些不是真理的说教。’”

    (芸芸众生不要形式上的佛,偶像、众生的各类偶像,寿星偶像等,佛不是偶像,也没有偶像。更没有众生的雕刻的佛。

    众生要在心中有佛,如来常说:佛学理论如同汪洋中的一条竹筏,风浪来时应舍弃登岸。那些非经典的论述,更应取舍自便。--参考其它译本)

    “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获得了真理吗?如来有所讲的理论吗?”

    须菩提说:“如果我理解佛所说的讲义,没有确定那种理论是真理,也没有固定的真理,如来可以这样说。

    佛说:为什么?如来所说的理论,皆不可取、不可演说、是事而非。为什么这样?

    一切圣贤,皆采用无为的理论法而还存在相互间的差别。

    在芸芸众生大千世界里,拿金银珠宝赠与穷人,这样布施的人有很多的福德。如果有人把金刚经讲给他人,其福德胜过用金银珠宝施与别人。

    一切诸位佛学大师所著的佛学经典著作,都用金刚经为总论引出;

    而这些称为佛法的经书,也并非佛法。(参考他译本)

    众生修行所得的名誉——名为入流的须陀洹,

    名一往来的斯陀含,

    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的阿那含。

    实无有法名的阿罗汉。

    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的离欲阿罗汉。

    那都是虚名。

    人生最为第一的是得到尊重、平等、谦和……

    不应借景生情,仗势欺人,应融于自然之变化三思而后行!

    譬如就像须弥山王这么大的名气,那只是名声大,身体和旁人都一样。

    如来也是一样,昔日在燃灯佛所,似乎学得了所有理论,其实都没有得到。

    菩萨在寺庙威武庄严,那都是名和外表。

    所以众信徒,应心中生活在清净中,不应图外面的荣华富贵,不应在滚滚红尘中争名夺利……

    恒河中的沙子无法计数,想恒河这样的河流有许多,如果善男信女,用金银珠宝装满恒河,施给众人,该得到很多福。

    可如果为他人说金刚经,给人以知识和智慧,这样的福德更大。

    这些经典之作,能成就最高级极少有的开启智慧之方法,是受人尊敬的。

    那些名著所说,就是佛的思想所在,是受尊重的佛家弟子传承所在。

    这本名著,说是经典,名字叫“无坚不摧的果断解决人生矛盾的认识论”(金刚般若波罗蜜),这是名,实际是空的。

    如来是否可以有三十二种生活形象被人们见到?

    不可以的。

    如来演说的世界,是隐喻的、并非是真实的世界。

    金刚经是经典书籍,可增加坚定纯洁的信心,能使众人产生符合实际的想法。

    而当众生以现实为基础,脱离上升到抽象的理论阶段,即可称作佛—哲学家。

    当有人读到金刚经这部经典的作品,而泰然处之,他是智慧之人,非常人。他能忍辱负重,成就最高尚的稀少的方法理论。

    譬如结成五百世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身体,而无怨恨。

    菩萨(宗教领袖、哲学教授)应离开自己的肉体及情感,产生正确的关爱之心。

    菩萨的心不应在万花世界、七情六欲之处,应为一切众生服务、奉献社会(布施)……

    如来说这些话是实话,不是哄骗人的话。

    须菩提,如果菩萨仅仅用佛法理论而为大众宣讲,就如同人进入到黑暗之中,即无所见。

    如果菩萨心不被佛法束缚而为众人开启智慧,就如人长了眼睛,在日光明照下,见到各种事物。

    须菩提!当将来的社会,如果有善根的男子和女子,能接受秉持读诵这部经典,则如来以佛智慧,全都知晓这人,都能见到这个人,皆得成就无限的功德。”

    金刚经就像是佛塔,应毕恭毕敬的围绕,散香礼拜。

    轻视和对金刚经疑惑,那是你的修养不够。

    经典名著神奇,因果报应更加不可思议。

    信众应知道一切众生都要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刻,而没有一个众生是实实在在诸德圆满、诸恶寂灭的。

    我于来世被世人称为佛。号释迦摩尼,燃灯佛给我作授予记载,作证词,其实没有创立佛学理论。

    如来说一切理论和方法理论都被哲学(佛法)包含,那些所说一切法,符合实际就是,脱离实际就不是。

    菩萨如果作证言,佛应当使无数众生被灭度,就不叫菩萨,如菩萨通情达理到一切皆是空间物质,没有证词,那如来才认为是真菩萨。

    如来有肉眼,有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所有如恒河沙子一样多众生,有若干种心意,如来都知道。

    如来只说那是一个名义。

    过去的心念闪过之后不存在,现在的心思瞬间就成过去,未来的心意,心随境变,心思是不可测得的。

    “须菩提!你怎么看?

    假如有人用全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这个人因为这个缘故,得到的福多不?

    “像这样,世尊!此人以这样的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如果福德有实际意义,如来不说得到的福德多;因为没有福德的缘故,如来说得到的福德多。”

    “须菩提!

    你不要说如来这样说过: ‘我理当有所宣讲佛法。’不要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

    有人会说:如来的说法,那是在诽谤佛。

    不要做证词,在未来的世界,听到佛说的法,心生信念,那些称为信徒的人,只是名义上的。

    我研修成正确的理论之后,竟很少用上其理论,只有理论的名称了。

    各个经典理论都是平等的,不分高下,都是理论名义上的正确罢了。

    人们根据物质世界四大皆空、阴阳无有的辩证原理,研修一切有利于生命的慈善理论,可修成正确的理论。

    而说修的善法,也只是形式上的理论。

    不要为如来作证词:佛当度众生,解脱苦难。

    莫作证词,实际上,没有众生是如来度的。

    凡夫俗子以为有佛,其实没有。

    如果以三十二相看如来,未来的宗教领袖即是如来。

    但是以貌相、声音求见佛,不是正路,不能见到如来。

    莫作证词:如来没有外在形式,

    如果做证词,不能成就正确的理论。

    若有信徒,知一切理论而无佛主,在忍辱中修成正确的思想,其功德无量。

    信徒不应贪恋所做的福德,所以他不受福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凡夫俗子们却是在贪恋着红尘中的荣华富贵。

    “须菩提!你应该这样想:如来不以充分的外部环境,获得真理。

    追求真理的人,对于理论学说,从来不说事物灭亡的状态。

    “须菩提!

    如果菩萨以整个恒河沙数量的七宝布施;

    如果还有人学知一切方法理论而没有通过我所建立的学说,在忍耐中获得成就;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菩萨不应贪图所作福德,所以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假如有人说: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这个人是不理解我所说的含义。

    为什么?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一种精神意识。”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世界是他的精神世界,不是实际存在的世界,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有人说佛能看透一切众生,不应这样理解。而是在一切科学方法中,修得正确方法理论,就能知能见,能理解众生。

    “须菩提!若有人用满满的整个世界中的七宝拿出来用作布施;

    如果有善根的男子和女子产生追求真理的想法,秉此此经,乃至四句偈等,接受秉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过七宝布施。

    为什么为人演说,不采用客观现状,如同真实的一样稳如泰山?

    为什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这部经结束了,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一切世间之人、宇宙生命、斗士,听佛所说,皆大欢喜,接受奉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