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女生小说 > 国家命运 > 第二十八章(二)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钱学森说:“聂总,我一定担起来,请您放心。”

    聂荣臻欣慰地笑了笑:“除了卫星本体,火箭的研制,也不能放松。学森,你是著名科学家,又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保护,七机部那边,两派都不敢动你,这个特殊的时候,你要发挥你的特殊作用。”

    钱学森郑重地点点头。

    聂荣臻告诉钱学森,“二月逆流”的事,越闹越大了,他们几个老家伙,中央定了性,为“二月逆流”反党成员。钱学森吃惊地说:“什么?您反党?”

    聂荣臻苦笑,无语。钱学森急了:“聂总,国防科研离不开您,您不能交这个班!”

    聂荣臻摇摇头,说自己是***员,中央的决定,得服从。又说,自己革命一辈子,从来不是为自己。只要国家强大,人民过上太平日子,个人的荣辱,不算什么。当年打仗的时候,他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现在,仍然是。他动情地说:“学森,我抓科技13年了,我们认识也有13年了,感谢你这些年来对中国航天,对我本人的支持、帮助,谢谢你了!”

    聂荣臻眼窝里蓄满了泪,他颤抖着举起手,冲钱学森敬了一个军礼。钱学森泪水滚落下来,急忙举起手来还礼:“聂帅,我想说,在您手下工作的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经历。您永远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聂老总。”

    两人紧紧地含泪拥抱。

    124.为中国的卫星,闯出一条天路来历史给了年轻的孙家栋一个机会。

    1967年7月底的一天,38岁的孙家栋,正满头大汗趴在火箭图纸上搞设计,七机部来人通知他,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成功,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决定调他去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孙家栋愣了:自己是搞火箭的,搞卫星,哪能行!

    孙家栋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因学业优异,曾获金质奖章,这在中国留学生中屈指可数。毕业后他立即回国,在钱学森领导下从事火箭导弹研究,尽管当时的孙家栋在钱学森眼里还是个“小年轻”,但已被他视为很有发展前程的专家苗子。危难之际,应大胆启用和培养年轻人,本着这样的目的,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了孙家栋。

    钱学森找孙家栋谈话,问他:“你作为总设计师,下一步有何打算?”

    孙家栋愣一下,说:“我想还是先从组建队伍做起,七机部搞导弹的、有系统工程经验的人抽调一些,科学院原先搞卫星的,抽调一些。把两支队伍尽快融合到一块。”

    钱学森赞赏地点点头:“我得提醒你,优秀人才,两派都有,而发射卫星,两派都想参与,两派之间若找不到平衡点,就会有人跳出来闹。而且被你选中的人,有可能又有‘出身不好’、‘历史不清’等等问题,搞不好,你会背上‘重用坏人’的罪名。你打算怎么办?”

    孙家栋有点着急了:“钱副部长,我干脆什么派也不考虑,就想把能干的人选来。我这个卫星总设计师据说是第四任了,前面三个都给打倒了。大不了,我是第四个被打倒的!”

    钱学森笑了:“孙家栋,我看中的就是你这股子闯劲。但是我得提醒你,光不怕被打倒,还不够,要学会在不被打倒的前提下,把卫星搞出来。这才是最好的结果。我是你们院长,我坚决支持你!”

    空间技术研究院悄悄成立。不久,孙家栋从方方面面挑选来18个人,都是有特长的技术骨干。钱学森作为院长,亲自给他们讲话。因为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于国防科委,所以这些骨干都穿上了军装。

    钱学森目光炯炯地望着台下的技术骨干们,大声说:“卫星本体的研制任务,就交给你们了!你们18个人,希望能成为航天十八勇士,为中国的卫星,闯出一条天路来!”

    钱学森接着说,现在的战争讲“地、海、空”,我看还应当加上一个“天”,叫“地、海、空、天”,将来的战争必然会发展到太空,到那时候,将会是“天军”、“天战”。眼下,研制第一颗卫星,是我们的初战,以后还要搞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团结一致,坚守岗位,哪怕付出最大的牺牲。请记住,是卫星,是国家的航天事业,把我们结合在一起。

    人们激动而热烈地鼓掌。原本有些人是属于两派的,这时候都成为了一个整体。

    有位年轻人站起来提问:“我是搞导弹的,不懂卫星,怎么办?”

    钱学森说:“你们中,有些是搞导弹的,不知道卫星,那么,今天借这个机会,我给各位讲一课,讲一点我粗浅的关于航天方面的研究。”

    钱学森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六个大字:星际航行概论。

    就像当年讲述《导弹概论》一样,钱学森再一次成为了启蒙者。

    北京东方科学仪器厂是一所很不起眼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家破败的工厂,厂内院子里,垃圾、杂草遍地。厂房破旧,不少地方结了蜘蛛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将来要作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装厂。

    星期天,孙家栋带领十几个中青年技术人员,骑自行车来到这里,找来扫帚、铁锹,先从打扫卫生做起。

    卫星研制困难重重,且不说受到“文革”的干扰,就是没有“文革”,这些从来没有见过卫星什么样的年轻人,要想在两年多时间搞出东方红一号卫星,困难真是太多了。

    孙家栋回忆说,以当时中国的科技基础之弱,举一个例子就能看出来。仅以小小的电连接插头为例,工程需要有一种20几个插针的插头。现在这种东西太普遍了,随便一个乡镇企业都能做,但在当时,国内能够制造这种插头的企业,找不到。没有办法,他只好揣着总理办公室的介绍信,去找上海市主要领导,最后在上海无线电五厂做出来的。

    ***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不久,有一天,有个陌生人闯到他办公室,来人提着一个公文包,进来后就说:“刘副主任,您好!”

    ***站起来,问:“你是?”

    来人说,我是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叫孙家栋,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

    ***不认识此人,于是问:“你找我有什么事?”

    孙家栋说:“刘副主任,我在科委大楼转了一个遍,一个领导也找不到,只好找您。是这样,卫星研制遇到很多问题,各分系统锣齐鼓不齐,不协调不配套,为了保证能在1970年发射,我们在原方案基础上做了不少修改,可是,新方案出来了,却找不到拍扳的人。”

    孙家栋把一沓厚厚的文件图纸放在***面前。***简单翻一下:“我不懂卫星,也不分管这个,你们该找谁找谁。”

    孙家栋急了,说了一句不讲理的话:“刘副主任,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

    ***给他说愣了。

    孙家栋又说:“你们定了,拍个板,我们就可以往前走。”

    ***思考了一阵,知道这事不能拖,总得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于是他问:“这个方案,你们有把握吗?”

    孙家栋自信地说:“有把握!”

    ***说:“孙家栋,这样行不行,技术上你负责,其他问题我负责。”

    孙家栋说:“好!”

    ***说:“那我拍板!”

    孙家栋激动地说:“太谢谢您了,刘副主任。”

    ***说:“都是为了卫星早上天,用不着谢。”

    125.不让你搞测控,等于要你的命陈芳允的老伴沈淑敏是一位生物学家,谷维素的发明者。1965年,她患上ru腺癌,身体每况愈下。陈芳允除了忙工作,还要照顾妻子。

    有一天,陈芳允告诉妻子,毛主席批准了,导弹试验基地正式接管701,手续该办的也都办了。以后就没有701了,改叫导弹试验基地第六试验部,专门搞卫星测控,统一负责全国卫星测量台、站的规划、建设以及建后的使用管理。而且,第六试验部马上迁往陕西渭南。这样一来,干扰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