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历史军事 > 帝国:我拥有百分比加成 > 第191章 发明与发展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帝国登州机械铸造厂。


    铸造厂工程师王耀庭,正在为厂长以及工业部的大佬们展示一台古怪的机器。


    “各位,这就是铸造厂科研小组最新的成果——立式汽油内燃机,”


    “这和其他的传统内燃机不同,烧的石油,转速也达到了800转/分钟。”


    “并且,热效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二十,达到了二十三个点。”


    王耀庭在介绍的时候,那得意劲看的众人心里暗暗鄙视了一番。


    但听完他的介绍,无论是工业部的大佬,还是厂里懂机械的领导,全都面色一变。


    人们把通过机械内部的燃料燃烧,放出热能转化为动能的机械,统称为内燃机。


    内燃机出现的很早,一个世纪前,中洲人和泰西人首先想到用火药当做燃料。


    但结果可想而知,只是理论上提出了内燃机概念,并没有成功的实物。


    到了中洲历第4个千年,各国科学家们想到了各种燃料。


    如煤气、汽油和柴油,内燃机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昂撒人率先取得成功,发明了二冲程循环内燃机。


    弗兰斯人紧随其后,搞出了四冲程内燃机。


    到了德其索伦手里,奥托于两年前成功创造了第一条往复式活塞、单缸、卧式内燃机,但仍采用煤气作为燃料。


    而大明,在皇帝的各种词条加成下,直接跳过了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以王耀庭为首的科研团队,直接发明了立式汽油内燃机,并让转速达到了恐怖的800转。


    这个转速已经不低了,之前泰西人发明的各种内燃机,全都不超过200转,功率低下根本带不动重物。


    而王耀庭发明的内燃机,不仅轻,还够到了交通运输机械的最低要求。


    “王耀庭,你说的转速是不是真的?”一名工业部的官员,立马开口确认道。


    显然,他是知道800转能给大明带来怎样的变化。


    面对质疑,王耀庭也不恼怒,坚定的点点头,语气认真道:


    “就是800转,而且运行稳定。”


    得到确认,众人立马让运行小组开机,想要看看是不是真的。


    随着汽油灌入打开启动活塞,内燃机发出轰隆隆的声音。


    一旁早就准备好的测量小组,马上利用专业的仪器监测转速。


    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


    负责监测的人,语气欣喜道:“800到820转,这台内燃机没有问题。”


    轰~~


    众人听到这个结果,立马开始交头接耳。


    不一会,工业部大佬开口了:


    “马上通知军方,让他们接手内燃机项目。”


    听到大佬吩咐,喧闹的众人安静下来。


    “大人,我们是不是先放在厂里展开延续性研究?军方会不会介入的太早了?”


    工业大佬显然拎得清,语气平静道:“帝国的政策从来都是先军后民....”


    好吧,异常关注军事发展的皇帝,直接让大明走上了先军政策。


    所有可能改变军事技术的发明,第一个接触的就是军方。


    当看到转速确实达到了800转,众人率先想到了汽车。


    而工业部大佬想到的则是军车,这将彻底改变帝国军队的后勤运输系统。


    就连大佬都只想到了后勤革命,没人知道,内燃机对未来战争的变革有多大......


    ......


    遥远的鲜卑行省。


    虽然大明已经收复了三年有余,但鲜卑行省的发展却异常缓慢。


    大部分处于冻土带的鲜卑冰原,除了和叶尔羌接壤的地区,其他地方基本不适合中洲人生存。


    无法种地这一条就劝退了很多中洲人。


    朝廷不是没想过向这里填充移民,但客观条件影响,只能采取引导性质。


    但中洲人固有的乡土情怀,以及鲜卑冰原恶劣的生存环境。


    使得三年时间只有不足5万人愿意来到鲜卑冰原。


    这些人都是遇到各种各样的变故,在内地生存不下去才选择来鲜卑冰原搏一搏。


    先不谈发展不发展,帝国为了实质性占领鲜卑冰原,必须让这里的人口达到一个阈值。


    既然内地的中洲人不适应这里,朝廷只能把目光放在永三省以及鞑靼省的兀哈良人身上。


    生活在鞑靼北部的兀哈良人,生活环境和鲜卑冰原差别不大,只是鲜卑冰原的冬季时间更长,更冷一点。


    而永三省的游猎民族,以及生活在奴儿干的女直人,更是朝廷的首选。


    因此,乾武六年5月1日起,朝廷向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下达政令,鼓励他们迁往鲜卑冰原。


    为此,朝廷向这些人承诺,每户可以得到超过20公顷的私人猎场。


    猎场里的动物以及树木,都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而朝廷在三年内不会向这些人征税。


    工业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以游猎为生的民族,逐渐放下了猎枪和弓箭,进入工厂或者城市工作生活。


    说白了,这些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被不断压缩,加上工业文明的冲击,很多人都放弃了传统生活方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保持祖先的传统,特别是兀哈良人。


    工业文明对兀哈良人的冲击最深也最大。


    安北军常年驻扎在鞑靼省,为了保证大军补给便利。


    朝廷顶着巨大的发展成本,在鞑靼省建设了各种军工厂和罐头厂。


    工厂周边的兀哈良部落,很多都从游牧变成了定居。


    一座座城市以工厂为核心,正从草原上拔地而起。


    但也有人拒绝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要么向草原深处迁徙,要么直接搬到更偏远的地区。


    现在,朝廷允许他们拥有私人猎场和草场。


    虽然鲜卑冰原没有多少草场,但这么大的猎场,足以养活更多的牲畜了。


    大量坚持游牧和游猎的少数民族,拖家带口进入了鲜卑冰原。


    之后就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圈地运动。


    他们骑着马在适合生存的土地上狂奔,看着不时窜出的猎物,以及茂密的林木。


    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兀哈良人在搭建完住所后,立马对着帝都方向行抚胸礼,嘴里还不停念叨着:


    “感谢长生天,感谢圣可汗。”


    而像索伦人、鄂伦春人、达斡尔人,更是像鱼儿进入大海一般。


    本身就是渔猎文明的他们,更加适合这里的生活。


    顶着鹿角帽的鄂伦春人和索伦人,直接把乾武皇帝视为了“恩都日”。


    也就是萨满神话中的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