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历史军事 > 重建大顺朝 > 第449章 清军的隐忧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洪承畴拱手道:“范院长,兵凶战危,战争的事情很难预测的。范青进入京师的兵确实不多,可是他在陕西、湖广等新征服的地方,还有几十万的兵马。开封是他的根本,是大顺国的都城,也会留守数万人马。如果他把这些兵马都陆续调到京师附近,在兵力上就会取得优势,也有充足的兵力切断咱们退路,或对咱们分路包抄。而且还有一个变数……”

    洪承畴还没说完,多尔衮脱口而出道:“吴三桂!”

    洪承畴立刻拱手道:“摄政王英明,已经想到了这一步。吴三桂手握关宁精锐,是大明朝仅有的可战之兵。在明朝灭亡,崇祯殉国之后……”

    洪承畴说到此处,心中一阵难过,但他不敢在脸上表露分毫,继续道:“吴三桂的表现十分奇怪,他既没有替崇祯发丧,宣告天下,征讨流贼,恢复大明,夺回太子和二王。也没有如唐通等将领一般,主动向流贼投降,也没有与咱们满清有任何接触。这样的表现只有一个可能,吴三桂正在观望,他根本不想做明朝的忠心臣子,而是怀着投机心里,骑墙观望,选择一个强大的势力投靠。”

    多尔衮微微点头,道:“我以为吴三桂会选择投靠咱们,可是至今未接到他的书信。”说到这里,他脸上露出很不甘心的样子,难道自己堂堂大清,关外霸主,即将入主中原,建立不世伟业的强大清王朝,在吴三桂心中还比不上流寇重要?还会心中犹豫,骑墙观望?这件事让他有些迷惑不解,对占据京师的流寇和范青也有了一些警惕的心理。

    洪承畴道:“吴三桂的目的就是择一强者投靠。如果咱们满清大军能顺利击败流贼,攻克京师,那么,吴三桂必会主动送来降表,臣服于摄政王。但若是咱们顿挫于坚城之下,不能攻克京师,此时的吴三桂就有可能去投降流贼。他大军盘踞山海关,不论是从东面夹击咱们,还是与流贼会师,联合与咱们满清为敌,甚至也有可能去密云段长城切断咱们的后路。无论那种情况,对咱们将十分的危险,臣对此事深为忧虑啊!”

    多尔衮点点头道:“吴三桂确实是一大隐患,但在咱们与流贼交手之前,他不会主动来招惹咱们。”多尔衮言下之意,就是很有信心一战击败范青,到时候吴三桂自然倒向满清这边,所以不用太过忧虑。

    听多尔衮自信的语气,洪承畴心中略感忧虑,他拱手道:“臣的第二条建议,就是尽量与流贼野战,不要强行攻城,甚至围城,都是下策。”

    范文程道:“听说,流贼在攻破京师之前,一直流动作战,多次击败明朝的围剿。流寇的这个‘流’字,就是四处流动之意。既然如此,流贼也应该擅长野战才对。”

    洪承畴摇头道:“流贼的流动作战并非野战。早年流贼实力弱小,不是官军的对手。而流贼的组成多是无家可归的饥民,也称流民。他们面对官军的清剿,不得已而流动,所谓流动,实则逃窜。我所说的野战,乃是在堂堂正正的野外阵战之法,乃两军骑步兵在野外,摆开阵势,凭借武力和战斗能力正面击败对手。咱们满洲战士,多在白山黑水中长大,渔猎骑马,吃苦耐劳,长在野外生存作战。近年来四面征战,阵战之法逐渐成熟,都成了百炼精兵,以野战而言,堪称天下第一。对付流贼也以野战为上。”

    多尔衮道:“九老说的很有道理,这些年咱们满清一直在与辽东明军作战,明军采用坚城大炮的法子,曾让咱们满清军队吃了大亏,太祖皇帝就是在宁远城下被大炮打成重伤,不幸去世。此后,太宗皇帝大力发展火炮,以火炮对抗火炮,以此来破掉明朝坚城大炮的法子。尽管如此,在攻打锦州的时候,仍然不得已采用长期围困的办法。九老,你参加过援锦之战,深知攻城之艰难吧?”

    洪承畴唏嘘不已,他当然是参加过援锦之战的,只不过他那时还是明朝的一方,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满清的火炮实力当时已经是相当强大了,但仍然很难强攻锦州城,这才用了围城打援的法子。

    多尔衮道:“本王深知攻城之艰难,这一点不待九老提醒。我会尽量避免攻城,而与流贼野战。”

    三人一直商议到深夜才散去,又过了五天,九月十八日,多尔衮率领满清大军,来到密云附近的一处长城口子。此时,明朝的长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从山海关开始向西,从东协到中协,处处都是破损的缺口,而且无人防守。

    多尔衮随便找了一个地势稍稍平缓些的缺口,就率领大军翻越长城,进入内地。虽然说是稍稍平缓,但整个长城沿着山势而建,起伏不定。入口处依然是一处丘陵地带,士兵马匹比较容易翻过缺口,但装着辎重的大车就困难多了,人抬马拉,十分艰难,至于各种火炮,尤其是沉重的红衣大炮,更是困难无比,得满清大军进入内地十多天之后,这些巨炮才逐渐被拉入内地。关于是否需要使用这些大炮,满清内部也有很大争议,有许多将领以为对战流寇不需要这些重炮,只要一战就可以取胜。这些将领可以称为满清军队中的速战派。

    此时中华大地上,正要交战的最重量级的两大军事集团,内部同时出现了轻敌思想。大顺将士认为满清军队是关外的小部落,根本不知道阵战之法,以前在辽东对明朝的取胜和几次入关的胜利,都是由于明朝军队太过孱弱的缘故,如果碰到锐不可当的大顺新军,一定会被打得溃不成军,屁滚尿流。同样,满清军队中的将领也有一样的想法,认为流寇不堪一击,都是些山贼、杆子之类的匪徒,之所以能灭亡明朝是由于明朝官军太过无能的缘故。

    在所有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是无比清醒的,就是范青,他作为先知,从知道多尔衮没能从山海关进入内地开始,历史就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是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是他从穿越到明末以来,一直努力改变历史的效果。尤其掌权闯营,在开封定都以来的一系列政策,在一点一点的影响改变历史,终于到现在出现了重大改变,满清没有和吴三桂联合,而是独自翻越长城进入内地,这就意味着,满清即将和大顺在京师城下进行一场决定生死的大战。而范青先占据了京师,据城作战,以逸待劳,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满清入关的消息陆续传到了京师,从九月初,满清从东协的密云段长城进入内地,占据了密云之后,向南进军,攻克的蓟州。随后把蓟州作为基地,向四周攻略城池,蓟州周围的几座小县城,三河、宝坻等都陆续被攻破。

    大顺军进入京师之后,由于兵力不足,再加上不想过于刺激到吴三桂,所以没有向东进兵,这些州县还是原来明朝所属的官员治理。不过,现在明朝灭亡,这些官员比较尴尬,他们既没投降大顺,也不归吴三桂管辖,属于三不管地带。一些县城的官员干脆逃走,去了南方,所以这些州县基本上属于自治状态,被清军轻易攻破。

    清军攻破这些城池之后,并不急着向京师进攻,而是大肆奴役被攻破州县的汉人子民,将他们贬为奴隶,替他们修建城池。而一些老弱,干脆被他们赶出城池,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这些流民成群结队的向东而行,想要进入京师讨一口饭吃。这也是多尔衮的阴谋,他知道京师粮食不足,所以故意驱赶这些百姓进入京城,想增加大顺军的负担。

    这一日,范青站在京城城墙上视察,他据城远眺,只见目力所及,北京郊野一片青绿,山峦上,林木茂密,郁郁葱葱。此时时节已经到了九月末,初秋天气,天地高阔,温度清爽宜人。

    范青脸上没有一丝表情,秋高气爽,草长马肥,这种天气更适合游牧民族渔猎。满清生长在辽东地区,天气严寒,他们的战士马匹喜凉不喜热,这样的天气对他们更有利。历史上的一片石之战发生在初春时节,也是比较凉爽,而且当日的风向也对满清有利。如果是盛夏时节,也许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所以说战争千变万化,一些细节也许会影响到战争走向,必须考虑周全。

    范青收回目光,沿着城墙继续向前走,身后跟着李岩和负责守卫城墙的陈永福,负责炮兵的张鼐,以及十几名亲兵,在众人的拥促下沿着城墙向彰义门的方向走。在墙垛上,每隔几步就架设了一尊大炮,大炮旁边站在一名炮兵,而墙垛对面则是站立整齐的步兵,都是陈永福麾下。两侧士兵都手握武器,肃然直立,看到范青过来,也只是微微低下头,表示行礼,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感觉到一股肃杀之气。

    范青微微点头,这士气不错。向前走了几百米终于在墙垛上看到一尊红衣大炮。范青心中微微叹气,京师的城墙太长了,又分为外城和内城,绵延几十里,给布置火炮制造了很大困难,这是来京师之前不曾预料的。尽管大顺国努力在开封铸造了三十多门红衣大炮,再加上原来京师城头的二十多门,一共五十多门,数量可谓很多,可分布到京师城头上,依然很稀疏,难以集中火力进攻。

    到了彰义门附近,只听到远处传来吵嚷哭喊的声音,范青向城下眺望,只见在距离城门数百米外,有许多衣衫褴褛的百姓,拖家带口,呼儿唤女,聚集在城外。因为守城的士兵不许他们入内,他们就成片的坐在地上,一些人还沿着城墙根搭起来帐篷,看起来很凄惨的样子。

    范青皱眉问陈永福道:“绵侯,这些百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让他们进入城内?”

    陈永福拱手道:“皇上,这些百姓都是东面被满清攻占的州县中驱赶出来的老弱百姓。他们无家可归,进入京城也是乞讨为生。臣和傅大学士商议过,傅大学士认为京城粮食本来不足,如果再加上这么多流民,就更困难了。而臣认为,咱们与满清大战在即,他们从东面过来,其中只怕混有许多奸细,一旦战争爆发,也许会在城中兴风作浪,所以不许他们进城。”

    范青向城下看了看,见这些人大多都是老弱妇孺,其中有许多孩子,面黄肌瘦,渴望的望着城门,如果不让他们进城,这些孩子大部分都得饿死。

    范青道:“这些妇孺不可能是满清奸细,即便有也不能因为一两个奸细而害死千百人的性命。这些百姓将来都是朕的子民,要善待他们,让他们进城,赈济救助,让他们都活下去。”

    陈永福拱手说了一声“遵旨”,然后安排属下组织这些百姓进城。

    等范青走下城墙,骑着马准备出城的时候,正好这些百姓正在排队进城。不知谁认出来范青,高声叫道:“那是大顺皇上啊!”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这些饥民都围拢过来。王从周等人十分紧张,率领数十名亲兵围在范青四周,不让这些饥民接近范青。这些饥民感激范青让他们进城,赈济他们,也不知谁带头,一起跪在地上,叩头感谢,彰义门外黑压压一片,大家都高呼:“皇上万岁!”,有的人由于激动,还流下泪水。

    范青也很激动,他微微点头。这些年南征北战,他受过各种各样的欢迎,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的人沿路欢呼叩拜。但眼前这些穿著破烂,骨瘦如柴的饥民发自内心的拥戴。范青心中感动,眼睛都有些湿润了。他向这些饥民拱手,点头示意,骑着马带着众人缓缓离开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