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历史军事 > 重建大顺朝 > 第437章 召见钦差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他要投降满洲么?”

    “依臣看来,吴三桂目前也无心投降满洲。他大概想据守山海关,等满洲兵同我大顺军在京师近处厮杀得两败俱伤,然后乘机夺取京师,为崇祯帝后报仇,恢复大明江山,他就成了大明的复国忠臣,功盖海内,名垂青史。”

    “他有这种想法可是你猜的?”

    “并不完全是臣猜想的。据细作探报,在吴三桂军中纷纷议论,都说这是爵爷的想法。”

    “什么爵爷?”

    “吴三桂被崇祯封为平西伯,位居伯爵之尊,所以关宁将领与文职幕僚,称他爵爷。”

    “啊!……还有什么事能够证明他决不投降,竟敢与朕为敌?”

    “山海卫城的东门就是山海关。为着防备辽东敌人,在东门外除有坚固的月城外,万历年间又修了一座东罗城,便于屯兵防敌。西门外到去年也修一座西罗城,尚未竣工。近来吴三桂下令军民日夜赶修,还新筑了几座炮台,安设了大炮。从永平和玉田两地撤回的精兵就屯在西罗城中。可见他是决定不降我朝,不惜与我一战。”

    范青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是默然不语,历史是很顽固的,不会轻易被人改变。自己本来就知道唐通和张若麒两名钦差不可能说服吴三桂投降,所以才又派了得力的属下李牟,二次说服吴三桂,现在看来,依然不能说服吴三桂投降,不过只要能使吴三桂保持中立,不倒向满清那边,就是万幸了。

    刘芳亮忍不住问:“吴三桂究竟有多少兵力?”

    刘体纯向刘芳亮拱拱手,回道:“属下依据细作探报,大体估算,吴三桂在山海关大约有五万人马,步骑兵各占一半。在宁远时他有三万多人马,在边兵中是一支劲旅,各种火器都有。所以虽然他的人马在关外成了孤军,却使多尔衮不能将他吃掉。满洲兵已经占领了松山、杏山,又占领了中前所,就是不敢进攻宁远,不愿过多地损伤满洲人马。吴三桂受封为平西伯后,兼统山海关驻军,增加了七八千人,大约有四万多人马。他从宁远携带了十几万百姓进关……”

    高一功插话道:“不是携带五十万百姓进关么?”

    “虚称五十万,实际上有十几万人。关外各地本来人口较稀,一个宁远卫全境如何会有五十万人?何况宁远境内汉人已经好几代居住辽东,那里有他们的祖宗坟墓,房屋田产,都不愿背多离井,变为流民,不肯迁入关内。还有,宁远的大户是祖家,祖氏一族有三个总兵官和他们手下的成群将校,都在满洲那边做官,这些人留在宁远的家族,士兵眷属,佃户和亲戚,人数众多,自然都不肯跟随吴三桂迁入关内。据臣估计,吴三桂携入关内的人口只有十几万人,分驻在昌黎、乐亭、滦州、开平等处。曾经传闻吴三桂要从这几处移民中抽征丁壮入伍,但是抽的不多,后来不抽了,大概是担心辽民刚刚入关,一时尚难安定,同本地人多有纠纷,处在兵荒马乱时候,不宜把辽民中丁壮抽走,只留下老弱妇女,所以吴三桂的人马还是五万之数,并未增加。”

    刘芳亮道:“可是吴三桂给朝廷的塘报上说是五十万吧?”

    刘体纯拱手道:“磁侯,吴三桂奉旨携辽东百姓入关勤王,不许以一人留给东虏,吴三桂当然要说他遵旨携带全部宁远一带百姓入关,既可谎报大功,又可向朝廷领取五十万移民的安置经费。其实,请磁侯想一想,五十万百姓远离故土,长途搬迁,谈何容易!山海关只有一道城门,五十万百姓扶老携幼,携带着马车、牛车、小车。大小耕牛骡马。各种农具、各种家畜家禽、衣物被褥、锅碗瓢勺、口粮油盐,拥拥挤挤,呼儿唤女,都从这一道关门走过,岂是容易!这五十万辽民分驻昌黎、乐亭、滦州、开平四州县,要占用多少房屋,分给多少耕地,扰乱得各州县鸡犬不宁。可是吴三桂除有五万马步兵丁之外,携来的辽东百姓很快就进入关内了,足见进关的辽民人数至多十余万,不会更多。”

    范青一边听一边点头,在心中称赞刘体纯的估计合理,刘体纯也是农民出身,这些年一直在军中带兵征战,自己正是看中他脑子灵活有心计,才把他从将领中选拔出来,负责情报工作,看来自己的选择没错。

    于是温言道:“二虎,你这次刺探的两个情报都很有用,这次多亏你了。以你历年的战功,朕本来可以命你率领一支人马,独担一个方面,可是朕要利用你过人的细心和机警,为大顺建立一些在战场上不能建立的功勋。外人不知,孙传庭不是败在郏县决战,是败在你派遣的间谍手中。上月我大顺未破京师,你的小刘营派遣的许多人早就进京师了,一方面使京师人心瓦解,一方面将崇祯朝廷的动静随时禀报,使朕对京师的朝廷情况了若指掌。所以二虎呀,开国创业谈何容易,朕不会忘了你在不声不响中建立的功勋!”

    刘体纯被皇上温语感动,连忙跪下,滚出眼泪说道:“微臣碌碌无能,忝居众将之列,实不敢受陛下如此夸奖。”

    范青微微点头,让他起身。

    这时红娘子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拱手道:“吴三桂既然忠于明朝,不肯向我投降,他就应该率领三军为崇祯帝后发丧,痛哭誓师,立刻兴兵复明,传檄远近才是,为什么不呢?”

    刘体纯道:“这是吴三桂的缓兵之计,等待时机。”

    “等待什么时机?”

    “他一则等待满洲方面的动静,二则等待看一看京师与畿辅的人心向背。吴三桂派遣了许多细作,有的到京师四郊,有的混进京师城内,将我大顺朝在京师的各种情况报告给他,然后权衡利弊,选择是与咱们大顺为敌,发兵恢复明朝。或者继续骑墙观望,让咱们与满清鹬蚌相争,他收获渔翁之利。当然也有可能觉得满清势力更强,所以索性投靠满清。”

    刘芳亮喃喃道:“这吴三桂,真他娘的奸诈啊!只是他的父母及全家三十余口均在京师,做了人质,他能够不顾父母的生死与我为敌么?”

    李岩回答:“人事复杂,有的人有时候出于某种想法,也会置父母生死于不顾。”

    傅宗龙补充说:“丞相说的对,例如楚汉相争,在荥阳相持很久。刘邦的父母都被项羽得到,作为人质。一日,项羽将刘邦的父亲放在一张高案子上,使人告诉刘邦说:‘你如今日不投降,我就要用大锅将你的老子煮了。’刘邦回答说:‘我们曾约为兄弟,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你一定要煮我的老子,就请你分给我一杯肉汤。’依臣看来,倘若吴三桂想借助满洲之力,恢复明朝江山,他可以建立千古勋业,会以忠臣之名著于史册,流芳百世,而富贵传之子孙,与国同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此时候,他会不顾父母和一家性命,抗拒不降。丞相昨日曾对臣说,我们要多方考虑,防备吴三桂会不顾父母生死作孤注一掷。丞相此一担心,微臣亦甚同意。”

    范青微微点头,见刘体纯没有新的情报,便让吴汝义去把在殿外等候的两位钦差唐通和张若麒召进来。在众人等待两位钦差的功夫,高一功拱手道:“张若麒与唐通进宫就可以完全清楚。倘若吴三桂敢抗拒不降,请陛下决定办法,不能留下他成为后患。”

    刘芳亮也点头赞同道:“毫侯说得很是。”他停一停,接着又用坚定的口气说道:”等听了钦差面奏之后,我们就商议办法。江南未平,东虏又将进犯,我们对身边的吴三桂一定要先下手为强。消灭他之后再打败满洲南犯之敌!”

    范青沉默不言,不置可否。片刻之后,唐通和张若麒进来,在御前叩头以后,范青命他们平身,随即问道:”二位前去山海关犒军劝降,结果如何?“

    张若麒与唐通不约而同赶紧拱手,按照几天来在归程中反复议好的措词,由张若麒向新主躬身回答:“启奏陛下,臣与唐将军奉旨携巨款赴山海关犒军,宣布陛下德意,劝说吴三桂从速降顺。吴三桂拜收陛下谕旨与犒军巨款,颇为感激,确有愿降之意。但关宁将士,人数众多,也有人不愿投降,誓为明朝帝后复仇,不惜一战。遇到这种情况,吴三桂十分犹豫,希望陛下谅其苦衷,宽限数日,使他能与关宁将领从容商议。”

    范青一听就明白这是吴三桂想用缓兵之计,等候“东虏”大军南下,在心中暗说:“二虎的探报果然确实!”

    又问:“你让吴三桂参加朕的登极大典,他是怎样回答的?”

    唐通赶紧回答:“臣一到山海关即将皇上登极大典的事情告诉了他,希望他能亲率一部分文武官员来京,参预盛典。”

    “他不肯前来?”

    “是的,陛下。”

    “也不肯派遣官员送来贺表?”

    “是的。请陛下息怒。”

    范青又问道:“听说吴三桂加紧备战,督催军民日夜不停,将西罗城继续修筑,尚未完工,是不是决意对朕的义师负隅顽抗?”

    张若麒与唐通被逼问得背上出汗,只好回答说是。此刻使他们唯一放心的是,他们同吴三桂谈的一些不利于范青的私话,连吴三桂的左右将领都不知道,范青纵然英明出众,也决无猜到之理。

    范青继续问道:“两位爱卿在山海卫,可听说满鞑子的动静么?”

    张若麒答道:“臣在吴三桂军中,风闻沈阳多尔衮正在调集满蒙八旗人马,将有南犯举动。但东虏何时南犯,毫无所知。”

    “吴三桂会不会投降满洲?”

    唐通说:”臣与吴三桂都是前朝防备满洲大将,蒙受先帝特恩,同时封伯。只是臣知天命已改,大顺应运龙兴,故于千钧一发之际,决计弃暗投明,出居庸关迎接义师,拜伏陛下马前。吴三桂世居辽东,对内地情况不明,所以至今对归诚陛下一事尚在举棋不定,这也情有可原。但说他投降满洲,实无此意。半年以前,因关外各地尽失,宁远孤悬海边,京城中曾有谣言,说他投降满洲。他为着免去朝中疑心,请求将父母和一家人迁居京师。如今他父母和一家三十余口都在陛下手中,成为人质,怎能会投降满洲?以臣看来,他目前只是因为世为明臣,深受明朝国恩,不忘故主,加上将士们议论未决,所以他尚在犹豫。请陛下稍缓数日,俟他与关宁文武要员商议定了,纵然不能亲自来京,也必会差一二可靠官员恭捧降表前来。”

    “他自己不能来么?”

    “东虏久欲夺取山海关,打通进入中原大道。如今满洲人已经占据宁远及周围城堡,与山海关十分逼近。吴三桂闻知满洲人调集兵马,又将入犯。他是关宁总兵,身负防边重任,自不敢轻离防地。”

    “你们带去他父亲吴襄的家书,劝他投降大顺,情辞恳切。他没有给他父亲回一封书子?”

    “臣离开山海关时候,吴三桂因关外风声紧急,忙于部署防虏军事,来不及写好家书。他对臣与唐将军说:二三日内将差遣专人将他的家书送来京师。”

    范青对张若麒与唐通的忠心原来就不相信,钦差他们去山海关犒军和劝降也只是为着他们与吴三桂曾经共过患难,想着他们可以同吴三桂深谈,而他们也愿意受此使命,为大顺立功。经过此刻一阵谈话,范青不但知道他们没有完成使命,而且对他们更加疑心。范青看见李岩的眼色是希望停止询问,却忍不住又问一句:“唐将军,吴三桂负隅顽抗的心已经显明,但朕仍不想对他用兵。你不妨直言,他可曾说出什么不肯投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