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历史军事 > 春秋大领主 > 第774章 巍巍长安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时间走到了汉立国一年,公元前552年。

    诸夏这边需要到有汉一朝的汉武帝时期经过大礼议的变革,才会出现年号,不然在此之前都是君王死后获得谥号。

    所谓的年号到有明一朝又出现了更变,太子登基之后取年号,用到皇帝驾崩为之,不像之前朝代的皇帝一生更换不少年号。

    有一说一,有明一朝的年号在前几个皇帝时期都挺好的,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哪个听着都很带劲,再之后嘛……

    吕武所处的时代并没有年号这么种玩意,不单单诸侯没有,周天子也没有,一概以新任周天子登基几年来纪实,某个诸侯国的国君登位几年来记事。

    宋国使节团是走“魏”地路线来到“长安”,他们在后世的三门峡附近看到了大工地,多方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汉国要建造关隘。

    一帮宋人暂时不清楚这边修建的关隘是个什么规模,看起来却是挺兴高采烈的。

    “汉修关隘,乃是防备于范。”华喜将心中的想法说出来。

    虞显一听觉得有点不对劲。

    这边是汉国东南方向的突出部吧?不是位处范国边境,并且离得最近的势力是周王室和晋国,跟范国相隔一个周王室呢。

    所以,哪怕是关隘建成,汉国防的也是晋国或周王室呀。

    “范国还会继续谋图晋国,向北边进行扩张吗?”虞显想到了这个。

    只有范国将晋国吃干抹净,才能极大地威胁到汉国,要不然范国入侵汉国需要途经周王室以及晋国的。

    华喜是谁?他是华元的儿子。

    担任右师很久的华元在宋国掌握的权利非常多,导致的是手中的权力很大,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有作为权臣的资格了。

    这一次宋国的正使是华喜,之所以为什么选虞显来担任副使,还用说吗?

    宋国使节团中还有一个人比较重要,他叫鱼石,是华元现阶段很重要的政治盟友。

    以前华元最重要也是最强大的盟友是向氏,后来因为跟向戎起了龌蹉也就开始扶持鱼氏。

    宋国外有忧患,内部又不是那么平静,打从事实上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他们一路向西来到“长安”郊外,离得很远就看到了远处伫立的城墙。

    “汉筑‘长安’仅用四载?”鱼石看上去很是感到震惊。

    如果是长三里宽三里的城池,用四年的时间来修还算正常,关键“长安”看上去占地面积很大的城池,并且城墙看上去是那么高耸,怎么可能只花四年的时间就能修成啊!

    宋国使节团进入汉境就已经被发现,说明来意还有一支汉国的骑兵队伍沿途护送。

    虞显因为有给吕武当家臣的履历,并且还是作为当时阴氏的家老(第一家臣),身份上远比其他宋人在汉人这边更占便宜,听说的事情更多。

    “城墙高八丈有余,宽约四丈。”虞显说道。

    周朝的一丈是现代的多少米?其实周朝的衡量度继承了夏商时期,夏的一丈长度是以大禹的身高来定,而大禹身高一米六,所以周朝的一丈也就是一米六。

    那么就是说,汉国都城“长安”的城墙高十三米、宽六米,再有其广袤的占地面积,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举世的第一雄城。

    鱼石想到了什么,说道:“汉侯掠二十万有余之郑人……”

    二十多万郑人,再加上其余的奴隶,汉国真心不缺劳力,看就看到底投入多少人来筑城了。

    华喜一脸懵逼地说道:“动用数十万人筑城,此……闻所未闻也。”

    好像、似乎、可能……所有不确定用词都给用上,往前翻的历史上还真找不到相关的例子。

    所以,汉国也算是开创历史先河了?

    他们都是贵族,并且在宋国的地位不低,先是震惊动用的劳力之多,再计算需要耗费多少粮秣等等资源,最后思考那么多劳力应该怎么个调度法。

    一阵子思考下来,一帮人扪心自问之下,认清自己管数千人都会觉得吃力,压根就没有那个本事去指挥数十万人。

    近了,离得越来越近了。

    靠得越近才能越加感受“长安”城的雄伟,他们还看到了新鲜事物,城墙并不是传统的完全夯土而成,至少是外围包上了砖块。

    当然,事实上“长安”的城墙并不全是用砖石堆砌,外部是砖石没错,其实还是用上了夯土的法子,也就是最外层有砖快,里面还有一层石块,中间是夯土结构。

    他们还看到了其它城池不存在的城楼,看得是那么目不转睛。

    有一点必须承认,仅仅是“长安”的一处城楼,从款式到规格竟然比其他一国之君的宫殿修得都要好看。

    这里是吕武借鉴了汉帝国的建筑款式,屋顶的飞檐翘角看着是那么的跋扈,一片片的瓦片呈现一种青黑色。

    有飞檐翘角,其余的装饰,比如祥瑞兽类的雕塑则是没有,必要的斗拱以及门窗肯定是有。

    因为是新筑的城,什么东西看上去都是新的,看上去自然就更美一些,再加上有别于当代的款式,一下子就让初来乍到的宋人看得入迷了。

    光是城墙的高度就有十三米,再加上三层的城楼,屋檐的最高处直接达到二十二米。

    站在下方昂头观看的宋人,他们不但需要抬头,还要将身躯尽量向后仰,姿势看着也就有点怪。

    这一座汉国都城“长安”一共有九座大城门,也就是面向一个方位有三座城门,并不是三座城门紧紧挨在一起,互相之间会有间隔,每一座城门都有属于自己的城楼。

    “青龙门?”虞显看到了城门匾额上的名字。

    匾额有两排字,分别是篆字以及简体字。

    篆体是年代很久远的字体了,到了分封时代的各个诸侯国,各个诸侯使用的字体开始慢慢出现变化。

    到了秦国创造新字体,春秋时期的篆一概被称呼为“大篆”,秦国的字体则是被后世称呼为“小篆”。

    那个简体字是什么鬼?就是吕武对着篆体一个又一个“翻译”,给“发明”出来的新字体,以后会是汉国官方的专用文字。

    只是汉国官方专用文字,吕武并没有搞强制全国通用。

    其实定为官方专用就够了,其他诸侯国随意,汉国想当官的人必须要学简体字,以利诱之再潜移默化所花的时间是很长,过程却会少了很多的争议以及血腥。

    另外,吕武并不是图自己爽或方便,使用的文字简单,学起来就更容易,便于推广的同时,还照顾到了学习者。

    当然,文字并不是书写起来越简单越好,需要考虑和顾及的方面非常多,其中还包括了对智力的开发,以及一些大脑发育的相关。

    “在下乃是此处城门尉。”上邪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宋国使节团的一干人等。

    宋人听得愣住了。

    那啥,城门尉听着倒是能理解干什么的,只是什么时候多了一个城门尉的官职啦?

    上邪并不理会宋人发呆,继续说道:“请诸位在此等候,‘行令’片刻便来。”

    好吧,又多了一个“行令”的官职。

    一群宋人先是看到了“长安”的各种建筑物新款式,再听到两个新的官职名称,真切地感觉到“异域风光”了。

    没有多久,一名身穿青色官袍的人带着一群随从过来。

    “在下汪涵,乃是大汉‘行令’。”汪涵行礼之后,喊着让人递来文书,又说道:“此乃诸位进出凭证,万望妥善保管。”

    华喜怔怔地接过文书,下意识地翻看了一下,能看到上面书写的文字,还看到了一些印字。

    搞什么啊?

    诸侯之间出使,旌节和令牌就能代表身份,不是必要不会携带国书。

    说白了就是,春秋时期的互相出使没有那么多讲究,大多是“看脸”而不是拿出什么文字上面的凭证。

    汪涵哪怕是早先接待过范国、荀国和晋国的使节团,再次接待宋国使节团还是觉得非常新鲜。

    “请诸位随我往驿馆。”汪涵再次行礼。

    虞显仗着为吕武服务过的履历,先介绍自己是谁,才问道:“此‘行令’便为邦交使?”

    汪涵并不觉得官职名称和职衔有什么好隐瞒的,说道:“在下之上有‘大行令’,主管列国邦交。”

    担任汉国“大行令”的人是梁兴,也算是能够充分发挥其特长了。

    宋国使节团被护送着进城,过城门洞一个个惊呆在原地。

    他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笔直宽大的大道几乎延伸到大地的尽头,两边则是排列整齐的不知道用途的两层建筑物。

    大道不止是道路,其实是用水泥铺成,然后两边还种植了绿化,建筑物前方则是有长椅,相隔一段距离还有亭子。

    比较不奇怪的是“长安”城内看着没有多少人。

    这个也是,作为都城的“长安”才落成多久,居民需要有一个充实的过程。

    “劳烦一问,我等何事可谒见汉侯?”华喜被领到一处驿馆,看着汪涵要离去,不免一问。

    汪涵笑着答道:“如可谒见,自当告知贵使。”

    华喜还要讲点什么,看到原先待在外面的鱼石急匆匆进来,也就对汪涵行礼表示可以走了。

    “彘裘、荀家亦在此处!”鱼石说的是看见到了彘裘和荀家结伴而行。

    华喜对此一点都不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