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历史军事 > 李大炮的抗战岁月 > 第四三一章中印公路七十八公里处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十一月二十二日,李四维率部入驻雷多军区,至此,新编第二十二师完成移防,全员入驻雷多军区,此时,先行入驻的新编第三十八师早已开始了战前强化训练。

    雷多军区紧邻野人山区那迦山脉,正是训练热带丛林作战的理想场所。

    设在卡图村外的军区司令部与广袤的原始森林只隔着一条五十多米宽的大河,大河自北向南蜿蜒而过,这条河就是各部进行武装泅渡的训练场地。

    入驻雷多军区后,孙副军长与雷多军区司令部诸将深入研究了北缅的兵要地理,制订了一套完善的战前强化训练计划,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山地战、丛林战、遭遇战等科目,除了武装泅渡外,还有攀登(登山爬树)、开路、架桥、操舟、侦查、搜索、埋伏等一系列战术动作。

    在入驻雷多军区的第二天,六十六团便收到了司令部重新制定的训练手册,各级军官人手一册。

    十一月二十五日,六十六团的训练正式开始,自此,风雨不辍,营地东南面方圆十余里的山岭河谷溪流密林中都留下了将士们的足迹和汗水。

    早在白果镇,李四维便编写了一本《特勤连战术手册》,虽然缺乏系统性,却也让将士们得到了一些丛林作战的训练。

    后来自杰沙撤退之时,六十六团曾与日寇第十八师团的搜索联队展开了一番丛林追逐战,那一战也让将士们积累了一定的丛林作战经验。

    到了兰姆伽,无论在美方的制定的训练计划中,还是在中方的加训计划中,都包含有丛林作战的训练科目。

    因此,训练自从一开始就进行得十分顺利。

    其余各部的训练也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和当日翻越野人山一样,真正的麻烦来自训练之外――恶劣的自然环境!

    丛林里蚊蝇肆掠,蚂蝗无处不在,哪怕将士们都喷洒了驱蚂蝗用的六六六粉,可是,在进行攀登训练仍然会有人被蚂蝗蛰伤。

    最危险的还是在野外如厕,人有三急,这事不可避免,可是,一旦脱了裤子,不过三五分钟,大腿上便能爬上三五条蚂蝗,紧紧地吸附在皮肉之上,贪婪地吸食着将士们的鲜血,硬拽是拽不下来的,只能用六六六粉或者盐粒洒在它们身上,如果这两样都没有,烟灰也行。

    即使蚂蝗被驱散了,但被蛰伤的将士们也很可能会感染破伤风,因为,这里本就是疾病肆虐的疫区,在这里,血液的接触往往就会让人感染疫病,正如被蚊蝇叮咬后很可能会感染疟疾一样。

    雷多地处疟疾疫区,二型疟疾尤为猖獗,防蚊工作就成了必要,营地里能清除的杂草和树木都被清除了,能填平的洼地水塘也被填平了,不能填平的水塘都会被倒入汽油,汽油能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从而阻滞蚊蝇的滋生。

    当然,防疫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忌食生冷服用疟疾平……执行起来十分耗费心力,仅仅是各部负责值夜的军官每夜都要到营房里巡视数遍,监督将士们服用疟疾平,查看将士们是否扎好了蚊帐、盖好了被子。

    在雷多,训练的强度很大,生活也十分艰辛,但也会有欢乐的时候。

    那每天早晚响彻营地的嘹亮歌声,还有每晚都会进行演出的各色剧团……都丰富的将士们的精神生活,为他们艰苦的军营生活增添了不少欢乐。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很快便到了十二月十日。

    十二月十日,集结了中美工程技术人员、工兵部队以及来自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的劳工林林总总十余万人的中印公路正式动工了。

    根据计划,驻印公路西起雷多,穿越那迦山脉,直通新平洋,然后转道密支那,将在中缅边境的畹町与原滇缅公路连通。

    也就是说,中印公路开工了,反攻缅甸的战斗也就不远了。

    为此,新一军驻雷多各部士气高涨,训练越发地紧张了,可是,中、美、英三方却迟迟没有能就反攻缅甸的具体计划达成共识。

    自一开始,英方便对反攻缅甸持消极态度,就以反攻缅甸和中印公路的起点为例,中美一开始选定的是印缅边境的因法尔,历经数次谈判,英方始终未能同意,最终只答应将雷多最为反攻缅甸和中印公路的起点。

    毕竟,自雷多至密支那沿途要经过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雨季一旦来临,这里将变成一片沼泽,英方并不相信中美能按照这条线路把中印公路修通。

    至于反攻缅甸的具体计划,史迪威将军最早提出了代号为“安纳吉姆”的反攻计划,但始终得不到英方的认可,虽然,英方后来在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的干预下被迫提出了代号为“雷芬斯”的反攻计划,但是,这一计划显然距离中美的期望相去甚远。

    于是,谈判继续进行。

    四三年一月十四日,英美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会谈,反攻缅甸即是重要议题之一。

    在会上,美方一再向英方施压,终于迫使英方答应实施由史迪威将军提出的“安纳吉姆”反攻计划。

    四三年二月九日,中、英、美三方在加尔各答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继续研讨反攻缅甸的具体计划,最终,三方一致同意实施“安纳吉姆”计划,根据计划,作战期预定在四三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

    距离预定的作战期还有很长的时间,李四维却先迎来了第四个孩子。

    四三年二月十九日,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也是雨水。

    当然,雨水是中国的节气,元宵也是中国的节日,这一天的雷多依旧艳阳高挂,新一军驻雷多各部的训练也还在如火如荼地继续着。

    这天一早,李四维便接到通知到司令部开会去了,直到午后会议才结束,李四维出了司令部便匆匆地返回了驻地。

    这几天,伍若兰生产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了,李四维也想尽量陪在她身边。

    “团长,”

    李四维刚一下车,郑三羊便满脸喜色地迎了上来,“恭喜!恭喜啊!”

    “呃……”

    李四维一怔,旋即反应过来,“若兰生了?”

    “生了,”

    郑三羊连忙点头,“是个大胖小子……”

    郑三羊话音未落,李四维已然直奔自己的帐篷而去了,只余笑声还在空气中回荡,“好!小子好啊……”

    李四维的帐篷距离团部不过三五十米远,他风风火火而去,转眼便到了帐篷门口,在门口却连忙停下了脚步,先仔细地整了整衣帽,这才掀开了帘子。

    “团……”

    于秀莲端着一盆水正准备出来,看到李四维撩开了帘子,连忙停下脚步问好,却被李四维挥手打断了。

    李四维笑着指了指躺在床上的伍若兰,便轻手轻脚地走了过去。

    帐篷不大,一大张床便占去了大半空间,里面还摆着一张新制的粗陋饭桌和些脸盆之类的杂物,稍显拥挤,却不散乱。

    大床上,伍若兰静静地躺着,左手护着身侧的襁褓,好似睡着了一般,可是,当李四维走过去时,她却突然扭过了头,略显苍白的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四维,是个男娃……”

    “嗯,”

    李四维一怔,连忙快步走了过去,俯身握住了她的小手,笑得温柔,“男娃好……长大了能和他哥哥相互扶持!”

    “嗯,”

    伍若兰轻轻地点了点头,低头望向了身侧的襁褓,满眼的慈爱,“四维……给娃取个名字吧!”

    “嗯……”

    李四维也低头望向了襁褓里的婴孩,看着他那睡得一脸安祥的小脸,眼中尽也涌起了慈爱之色,“叫乐乐吧!大名……大名就叫胜利!”

    “乐乐……胜利……”

    伍若兰喃喃地重复着,轻轻地点了点头,声音轻快起来,“好!就叫胜利……娃来了,胜利也快来了!”

    “是啊!”

    李四维笑着点了点头,“胜利就快来了!今天去司令部,我听孙长官说驻印公路已经修通了七十多公里……”

    公路开筑初期,美方投入的只有少量轻型推土机,十余万军民就靠着铁锹和十字镐等手工工具在那迦山脉的原始森林中一路披荆斩棘伐树开山,艰难地向前推进着。

    在四三年一月卡萨布兰卡会议结束之后,美方提供的重型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起重机、电动油锯等装备陆续运抵,公路推进的速度大为提高。

    至四三年二月二十八日,中印公路在开工修建的第六十六天已经推进到了那迦山腹地,逼近了一道被称作“鬼门关”的险要隘口。

    这天天色已暮,各种重型机械工程设备停止了轰鸣,号子声和锤砸镐凿的声音也已散去,劳累了一天的劳工们陆续地往宿营地赶去,工地上渐渐恢复了宁静,只剩下那块刚刚立起来的标有“七十八公里”的里程碑仍然静静地矗立在暮色之中!

    突然,五六个身着国军制服的军人在一个少校军官的带领下从营地方向而来,他们是中国工兵第十团的将士们。

    这队中国工兵与汹涌穿过汹涌的人潮,径直走向了那块崭新的里程碑,有人扛着铁锹,有人扛着块大木牌,有人提着铁皮油漆桶……个个神情激昂,步伐矫健。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还跟着一队美国工兵,五六个美国工兵同样扛着铁锹和大木牌,提着铁皮油漆桶,行进的目标也正是那块崭新的里程碑。

    一中一美两队工兵径直走到里程碑两侧,然后就挖坑、立木牌、上漆、书表语……

    不多时,中国工兵的大木牌率先竖好,被漆成了红色的大木牌上用白漆书写着三行大大的标语:

    欢迎来到缅甸!

    此路通向东京!

    战友们,奋进吧!

    随即,美军工兵的大木牌也竖好了,同样的红漆大木牌,同样的三行白漆大字,只是用英文书写的。

    反攻缅甸,打到东京去!

    那不仅是所有驻印军将士的心声,也是奋战在驻印公路修筑工地上的十余万军民、所有盟国军民和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自由的民族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