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 > 第251章 下乡(下)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安里乡,乡堡。


    之前澄城县内部区划调整,一县之外,八乡六场三区的格局。


    县城西北方向,距离长润里最近的乡堡,就是安里乡。


    想要了解本地的供销社、粮行,也就这里最合适了。


    抵达安里乡的时候,已经到了下午三四点左右。


    张志和将车停在了村口的驿站,交了费用,就看到了安里乡门口放着的日晷。


    同时道路上,有很多煤灰、矿渣。


    老道士蹲在地上,随便的抓了一些在手上看了看说:“这安里乡有石炭?”


    “嗯,这里距离矿区很近,根据探查,地表下四五米,肯定是有煤的。


    但现阶段,是南边的长润里和县城、以及隔壁的合阳县,才是最大的蜂窝煤提供基地。


    安里乡主攻就是粮食产出,有大概三分之二,需要直接供给南边的长润里。”


    张志和抬起头,猛地看到大张旗鼓的队伍,上边写:“粮行预购!”


    接着,一道乡音响起:“父老兄弟们!乡里乡亲们!咱是朝廷安排下来的安里乡粮行行长,属于三级行长,九品官。


    往后,粮食、番薯、土豆、大豆什么的,都是卖给咱行的。当然,父老兄弟们可以放心,朝廷每年都会公告收购指导价,只要你们觉得指导价不合心意。


    你们也可以卖给外来的客商,但按照规矩,粮食买卖,需要上缴契税和交易税,而想要证明粮食不是走私,就得咱这里做公证,手续费是一次十文钱。”


    粮行的造势开始了。


    “来得真是时候。”


    张志和咂咂嘴,赶紧走了上去,跟上大队伍往里头走。


    田间地头,一些正在除草的百姓,听到这话,不由得多看了两眼粮行的三级粮长。


    同时也有一些来跟他们交流。


    张志和靠近的时候,正好听到下边农人和粮行的吏员交流。


    “阿财,你可是叔看着长大的,跟叔说实话,这个什么粮行,真的不会盯着咱们束粮不卖?”


    “满仓叔,你要是能先把粮食藏满仓,大王还巴不得你们折腾的呢!要知道,上边有政策,要鼓励百姓,自己先把粮食藏满仓!只有百姓仓库满了,这样做起买卖来,才爽利!


    不过,仓库怎么造能放得久,怎么搞不会害得粮食被鼠虫祸祸掉,朝廷过段时间会派工部的人下乡里,指导大小粮仓的建设。”


    被唤做的阿财的吏员,是个十五模样的少年,黝黑面庞,身上就穿了一身短打,头发随意的绑了个马尾,也没盘起来,一点端庄的感觉都没有,反而像个平头百姓一样大剌剌的坐在田埂上,一边喝茶,一边跟凑上来的农人们解释。


    “造仓,怕不是得花大钱。”又有人皱眉,算算又觉得不合适。


    “你可以不造嘛!上边派人下来造仓,并不是强制要咱们这些小民去搞这玩意儿,而是给粮行用的中转仓。


    往后十里八村的粮食,都得汇总在咱们这个乡的粮仓,然后再转运去需要的地方。


    比如朝廷过段时间要跟明廷开战了,那么粮食总不能下乡才开始收吧?


    所以,粮行就负责收上来,接着转运出去,直接拉到需要送去的地方,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花销。


    并且,收的粮食可不一样哩。明年开始,各县就要开始鼓励种地瓜了。”


    阿财这话一出来,下边的农人们一个个兴奋起来:“真的!农场那边要发种了?太好了!老子早就看馋了!张二驴家的那小子,分到了一亩地的地瓜秧,现在抽条快,长得凶,这半年养了两头猪,几只鸡鸭兔子,各个抽条快,秋后收成了,他家靠那一亩地,这些肉,就能吃多久啊!”


    “是啊!”不少人都感慨和艳羡。


    然后七嘴八舌的问阿财打听一下地瓜从哪里搞,先给他们搞点。


    “都别激动!明年肯定会铺开,但也不是白给的,想要拿地瓜回去做种,得跟咱们粮行定契,接下来三五年内,地瓜要么自留吃,要么只能卖给粮行。


    粮行要提前筹备一批地瓜,接下来朝廷如果开始打西安府,关中沃野千里,总是需要地瓜铺开的。


    一亩能产五石(一石约190斤),听说上面已经开始育种以及调整种植方法,地瓜的产量过几年还得涨。”


    阿财信誓旦旦的忽悠着,然后语气一沉:“这也就搞得,往后地瓜不值钱了!咱自家的地,还得调整种植的规模才成。”


    “乖乖!你可别忽悠叔。”一个农人笑吟吟的凑上来,“你在衙门里干活,知道的比咱多,我可是听说,地瓜的收购价,堪比一年内陈麦,这个价格,可不便宜哩!”


    “就是!你小子要是不想叔们的好,就消停甭掰扯,叔不爱听。”旁的几个都咋呼了起来。


    阿财被闹了一阵白脸,也不恼,反而搔了搔头说:“嘿,实话跟你说叔,地瓜虽然多是放地窖里头,但上边已经研究出来了一种能保存地瓜更久的做法,虽然之后地瓜是难吃了点,可至少能果腹不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所以呀,番薯其实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准备从南方运来的。


    南方那边的番薯,种得好的,听说一亩能出两三千斤。咱们这里就千斤不到,算少的了!


    要说种番薯,南方的产量才是这个。”


    阿财竖起大拇指继续道,“说到底,上边鼓励种,但不希望全部种,得搭配着来!地瓜虽然好,但最好是当季种完,明年青黄不接时吃完。


    作为辅粮而不是作为主粮。


    而且,今年地瓜用扦插的方法,已经在山里山外都种上了,这玩意儿可不挑地,根据上边的预估,咱们新顺,不缺粮咧,上下户数,只要肯干活的,哪怕旱了点的地方,现在也是满当。


    所以,朝廷才派咱们下来,给你们定一个收购价,防止外来的粮商,把粮价给压死。


    不然大家伙一看今年丰收,仓子填满了,多出来的谷不就贱了?那些粮商,可不会跟咱这样跟你掰扯清楚,而是会直接跟你说,你爱卖不卖,反正跟他们没啥关系,你吃不完,亏的就是你。


    所以说,地瓜能赚钱的光景,就这两年,等朝廷拿下西安府,指不定后年就会往四川打,或者往湖广打,这两块都是产量地,到时候从陕西运粮出去,贵得慌,上边的大王,军爷,可不会一直从陕西转运,因此想要赚钱,除了往甘肃,就是往宁夏去,这样陕西的粮食才能赚,晓得吧?”


    “能赚几年是几年!”边个一个汉子赶紧回答,“咱也晓得这个道理!你要是有法子,多帮我们探探,这样咱们赚了,也肯定少不得你的好!”


    “没错没错!你刚才不是说缺开单吗?咱跟你开!不过说好了,明年地瓜种子,先帮咱弄来,有种子的四月初就能下地,五月就能卖秧,就算不卖秧,也能混点糠敷喂猪,这一口气就是两笔收成,咱可不能不要!”


    “有道理!”


    “好说好说!那咱们开单!说好了,我给你们定钱,每亩至少一百斤得卖给我!”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