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 > 第72章 推政下乡(上)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王三得知王二去攻打白水县都是在第三天晚上。


    澄城县城西的大部分粮食,能运的都弄来了,看到满满的仓库,王三总算舒了一口气。


    有了这个,他就能执行接下来的试验。


    现在的澄城县,因为川河被大族占据的缘故,导致了本地其实很多时候,旱灾更是人祸。


    水利设施,本该是惠及所有人,但现在这些设施,基本上约等于哪个村的男人多,哪个村背后的老爷势力大,哪个势力就有资格使用这一切的零和博弈。


    所以想要破这个死局,以应对未来的状况,王三决定决定趁着现在的混乱,一部分户口已经离散的缘故,利用建设兵团、军屯的名义,将本地人全部纳入新的规矩内。


    反正现在有粮食,暂时也够吃到明年夏收。


    “三爷,您找我们?”


    几个老农第二天被王三一早喊来。


    他们有点惊讶看着王三的餐桌,萝卜干、煮鸡蛋、白馒头、还有一些豆腐肉羹汤,餐桌上唯一让他们没见过的菜,就是一盘红色的辣子。


    “都坐,都坐。”


    王三招呼了一下,很快碗筷添置,这些人吞咽了一下口水:“一起吃。”


    王三说完,立刻有人给他们添菜汤,防止他们不敢上手。


    这些老农嗅着豆腐肉羹汤,再学着王三加点萝卜干,撒点辣子,然后啃一口馒头和一口汤,感觉身体都通泰了不少。


    吃了一会儿,王三差不多饱了,但看他们还没吃饱,便一边弄了汤,一边说:“我找你们来,是想问问你们,如果我将咱们的村落,统合成一个大的生产队。


    一个生产队一个乡大小的土地,然后对本乡内的土地,按照上中下均给所有落籍本乡的百姓。


    家庭联产,盈亏自负,你们觉得如何?”


    “三爷这话的意思是……土地不均了?”


    “均,但从原来的一个村,变成几个里一起均,至于怎么均,按照山川走向来安排。”王三不疾不徐的说,“我了一下咱们附近的村落,很多都是因为抢水而打生打死,老死不相往来。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一条水脉,往往是五六个村一起使用,这样一来,各家聚姓生产,没有举人、秀才这些见多识广的人盯着,各家都为了自己,闹得太惨。


    所以,现在我打算将五六个村聚成一个乡,然后我安排人下乡,协调本地的农业生产,尤其是水源的用度。


    当然,我知道这里有很多问题,但最近一段时间的旱情,已经给咱们敲响警钟了,如果再不合作,往后十年九旱涝,哪怕是关中,也是一片惨惨戚戚。


    另外,我会安排出征在外的军户家人入乡间,与你们一起聚集生产,你们之中若是有丁余,愿意跟着参加大同军的,我也欢迎。


    不过大同军的土地买卖的规矩,大体按照大明的规矩来处理,但只允许在我划定的乡内交易、流转。


    毕竟我都不敢保证我们能留多久,但至少在居留的时候,先把规矩立起来。


    你们有什么看法?”


    王三期待的看着这些老汉。


    他们都是五六十的人,对于本地的经验,远比王三知道得多。


    “三爷。您这路数,其实和那些老爷们的想法也一样。只是各家老爷的水脉,换成了你安排的人,这样一来水还是捏在上游,上游要断水,我们根本用不到。”


    “是啊。”这些老头也都是很精明的。


    他们有的是居于上游,有的居于下游。


    一听到居住在下游的老头这番话直接敲他们头上了,这些上游的老头怒道:“什么话!三爷都说了,安排官吏来管理!这水还能断你们的?”


    “嚯?怎么不能?你们张家村人多,我们杜村人少,你们要断水,我们除了上门争吵,能怎么办?”


    “就是!”


    “你!胡扯!我告诉你……”


    “行了。”王三拍了拍桌子,明白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想要快速理顺澄城县的水利分配,这个难题几千年来都是靠百姓自己械斗来解决的,不是自己一句话,他们就能听从的。


    所以,想要快速解决,唯有重构农村各地的格局。


    王三思考着后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只是简单的反复去说?去协调?


    这不够,同时还需要武力来解决,当时怎么解决的?


    人民公社?这条路……


    不对,不能经验与教条化,我可以结合现在来修改。


    王三快速权衡之后说:“这样吧,不管你们怎么想,县、乡、村三级制度,我会推行下去。


    之后我会根据山川地形,来设计新的乡行政区划。


    在这个区划内的所有村人,都按照规矩立户,然后多余的丁余,也别闲着,能分就分出来。


    有的可以跟我大同军去外边,不管是从军,还是入建设兵团都可以。


    澄城县现在的土地,还没完全从地主豪强手中拿回来。


    所以,乡设完之后,所有的水渠进行统合。


    然后对所有本地人用水,收取水费,水费折算在你们的耕地亩产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每亩地,征收一成的收成作为水费,多种的多收,少种少收。


    收上来的粮食我取一半,用来统合全县水道,比如北洛河这种贯穿城西的大河,需要更多的粮食来维护与修缮,而另一半留在乡内。


    乡内每年需要进行水渠增建、维护、甚至未来打造堤坝,拦闸蓄水,这些用度,全部从水费里支取。


    同时,如果遇到了灾年,水费粮第一时间用在本地乡人身上。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粮食都是从你们身上出,每三年结算一次,每批三年前的存粮,按照户,均分给所有人。


    嗯,规矩大体就是这样,既然你们下游的不服上游的,那么少用水的少交,多用水的多交。


    大家都提调了的粮食到了乡里、县里,县里、乡里想要多收粮食上来,就得帮着你们设计水渠挖掘。


    而且你们的丁余,在农闲的时候,也可以直接给乡里卖力气,换来食物,不用自己带着干粮去白干徭役。


    往后徭役,丁税什么的,能摊进地里的,我全部摊进地里,只要没有分到地,就不用拘着自己一直呆在地里。


    大同军要打出去,他们可以从军,也可以跟着大同军去补那些人口因为战乱亏输的地盘。


    大家互惠互利,你们觉得如何?”


    这……


    这群老农面面相觑,没想到王三居然这么盘算。


    仔细一看,好像也可以接受。


    用水多,收成自然好,那么谁收成好,谁就多缴。


    “还是有个问题,如果遭了旱涝减产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