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窗台上放着煤油灯,照亮昏暗的环境,磨盘转动声一直持续到夜深。


    站起身子伸了个懒腰,感受的身上骨头嘎嘎作响。


    仿佛所有的酸痛似乎伴随着关节响动的声音排了出去,这一天下来感觉屁股都坐麻了。


    把磨盘里的麦面扫到盆里,收回空间,提着煤油灯回到厨房,才开始做晚饭。


    饭点那会穗禾正干的起劲,也就吃了一把果脯垫垫肚子。


    这会磨完了才有时间好好吃饭,米饭是蒸好了的,现在只需要炒个菜下饭。


    不想弄太麻烦,打算吃个煎鱼,把收回来的熏鱼挑出腹部那一块。


    这个位置的鱼肉油脂丰富,口感软绵,十分好吃。


    选好鱼块备用,锅里下油烧热后倒入鱼块,小火慢煎...


    等鱼块微微冒泡时加入辣椒面和少许啤酒,焖上五分钟这样的熏鱼块会由硬变软。


    差不多后加入适量的盐,姜片蒜瓣,最好是再来点蒜苗叶。


    加入少许蚝油和生抽,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出锅的鱼块冒着诱人香气,先吃鱼再吃一大口香喷喷的米饭,好吃的舌头都要吞下去。


    大鱼是没有小刺的,大刺稍微一抿就可以吐出来,很是方便也不用担心会卡嗓子眼。


    哪怕有小刺经过烟熏和晾晒,肉的颜色变了以后很容易发现。


    吃了一碗米饭穗禾有些意犹未尽,但是已经很晚了吃多了睡不着,剩下的还是明天再吃。


    冷了的煎鱼块第二天煮点清汤面,就着鱼块吃,那味道别提。


    或者是滚点米汤拿着白馒头,配着一起吃也很棒。


    ────


    晚上穗禾梦里都是千奇百怪的美食,给她馋的不行。


    没别的她就喜欢吃,只要有好吃的步骤再麻烦她都行。


    今天主要任务是把麦面加工成细面,比昨天更加省力。


    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把麦面细细磨了两遍后,再一起过筛。


    这次出来的面粉里干净很多,微微发黄的面粉散发着小麦独有香气。


    里面还有些细小的麦麸,需要晾晒过后用簸箕给它簸出来。


    小麦出粉率是百分之八十五左右,按道理四百斤的小麦出的粉有三百四十斤就不错了。


    但是穗禾掂量一下感觉应该还要多出不少,看来天灾后这小麦长得好,淀粉含量高。


    回到屋子里拿出草席,放到院子里,在上面铺上干净的麻布,这块布是拼接的。


    一些不能再缝补的衣裳剪下好的地方和一些碎布头子拼接起来的。


    铺上麻布后把磨好的面粉小心的摊在上面,用手抓匀,让阳光充分晒干面粉里的湿气。


    看着一大袋子麦麸,想了想拿出放鸡蛋什么的太浪费了,这新鲜的麦麸磨细点还能做面包。


    前两天熏鱼的麦麸因为储存不当没办法吃了就烧了。


    这个刚磨出来的还散发着麦香,穗禾决定给它再磨两道,也就几十斤不费事。


    磨好的麦麸子装在小布袋里,直接收到空间防止受潮。


    院子里沥水的葛根粉已经不再滴水,按压的手感也很瓷实,可以取出来晾晒了。


    拿出空余的簸箕,在簸箕里铺上麻布袋子,家里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纱布或者麻布了。


    将就着用吧,把挂在竿子上的麻袋取下来,布袋口子向下套,雪白的葛粉就露出来了。


    小心的搬到簸箕上,用手掰成几大块,再捏碎一些,方便端簸箕。


    想了一下从储物架整理出一个十层的三角架子出来。


    把铺好葛根粉的簸箕都放了上去,最下面放着麦麸粉,这样就不占地方了。


    现在院子里棚屋上屋檐下都摆满了食物,看的心里一阵满足。


    家里的柴禾不多了,原本堆的满满当当的柴禾只剩下两三捆了。


    想想这会子也不老早了,不如在家砍些柴禾,晚上再编织一些簸箕和竹筐。


    原身父母差不多一个月以后回来,很多生活用品容器或者工具,可以在闲暇时间做了,钱要花在刀刃上。


    除了各种容器,生活用品,最主要的还是屋子的问题。


    如果做小木屋的话,能抵挡暴风雪的墙起码要有两人合抱粗。


    自己一个人不一定能建好,雇人的话风险比较大。


    做这个活的人基本都是男性,到时候自己一个小姑娘….总不能把人都杀了。


    不做木头房子那就需要红砖或者青砖才行。


    这里青砖房子多,不知砖价多少,便宜的话就买,价格高就自己烧。


    这些都是要花钱的,反而粮食和肉食是最不缺的了。


    想到这穗禾打算明天就去城里,先买一批铁制品和保暖装备,打听好青砖价格,出城后再去一趟黑市。


    总不好走了还把家里东西都走留下空荡荡的屋子,那多不好意思。


    家里的竹子还有一些,穗禾打算做圆簸箕,这样快而且用的多。


    圆簸箕用竹片做比较好,紧密轻盈,柳条做的簸箕更加耐用但是工序更多。


    一般有一个杨米去糠的就行了,像平时看到有老人端着簸箕选豆子或者做针线活。


    常用的就是柳条做的开口簸箕,或者圆形小簸箕。


    一个簸箕需要12根长度差不多的的竹片,宽度和长度根据自己需要的簸箕大小来决定。


    穗禾打算做大的,所以竹片宽度有3厘米,长度120厘米。


    这样做出来的簸箕直径最少有一米宽,可以晾晒不少东西。


    簸箕需要垂直交叉编织,形成一个顶点后需要不停交替地放置竹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或者减少数量。


    编织到圆圈边缘的时候,先用绳子固定住,防止松动,簸箕底做好以后,放在一边备用。


    需要再做一个厚点的加衬放在簸箕底部,可以减少簸箕底部的磨损,提高承重量,也能进行加固。


    外衬做好再做一个内圈和外圈加固边缘。


    根据外圈大小剪去簸箕底部多余的部分,套上内外圈即可,全程不需要一颗钉子。


    做好之后修整一下内外圈让它变得更加平整,在用砂纸打磨掉毛刺,不拉手就大功告成。


    编织一个大簸箕最快也需要一个小时,但是穗禾用的竹片大,差不多四十分钟就能完成一个。


    从下午三点左右编织到太阳都落了山,收获四个大簸箕,这玩意儿一个1-3铜币不等,靠这个也只能解决温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