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玄幻魔法 > 七杀恨 > 第二卷 洗马流沙 第9章 白杆兵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秦良玉,不会是昔日的同窗,那个有点娘娘腔的吧!”秉忠心中暗想,不禁问道:你们那总兵是不是有点娘娘腔啊?哪知道不说这句话还可以,说了这句话,被那老农听见十分的不带劲,非常棒鄙视的说道:我们大将军哪有你说的那么不堪,每次破敌都冲在最前面,脸上戴着一副青铜甲,人称赛长恭。

    所谓赛长恭,则是因为兰陵王高长恭,貌美逸声,他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兰陵王为人品行高洁,一心报国。作为名将更是足智多谋,勇冠三军。每战必一马当先,冲阵破敌,以振军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得到手下将士的忠诚与爱戴。史记兰陵王容貌极为俊美,可列古代四大美男,因而每战必以恶鬼面具遮面,威慑敌军,从而百战百胜。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自此以后,歌舞之上便流行一种覆甲舞风靡一时。

    那美将军秦良玉尤其使得一手好枪,每每深入敌营,如同进入无人之境。据传说暴雨梨花白杆枪是秦良玉成名的武器,这种枪法使出来,如同暴雨打在梨花上,故作“暴雨梨花枪”。此枪法轻盈柔和,却杀力无穷,特别是如与薛家枪法配合,更是令人难防,忽急忽缓,忽柔忽刚,一不留神就没了命。相传这暴雨梨花枪式,由骊山老母在山之时,传艺为樊梨花和穆桂英等的师傅。据史记载殷周之间有骊山女,为戎胥轩妻,亲附于周,为诸侯所推服,唐宋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仅此作一小叙。

    当至后来,为秉忠召集勤王,秦良玉的部队与清兵在京师外围相遇,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开始了全面进攻。秦良玉手舞白杆枪,好似瑞雪飞舞、梨花纷飘,锋刃所过之处,清兵不是头落地就是手脚分家;所有白杆兵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连收复了泺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围,这当然也是后话了。

    我等这些山上的白腊杆子都是为他准备的咧!……嘿!嘿!

    听着老农如此这般说道,秉忠越发感到稀奇。不由自主的嘴里嘟嘟囔囔言道:就是不知道他兵带的如何?此言一出,越发激起了老农的好胜之心,因为他连忙磕了磕烟嘴儿,拔了口旱烟说道:我们秦将军最注重士兵的成分,只选我们这些个乡野老实之人,所谓乡野老实之人就是指那些黑大粗壮、手面皮肉坚实的矿徒和农民,以及惯战之人,而切忌不可用那些奸巧之人。之所以用乡野老实之人,是容易地把他们训练成为勇敢善战的节制之兵。其次,注重素质。不能只看体态是不是“丰伟”、会不会武艺、力量大小和是否伶俐,“而必胆为主”,“精神力貌兼收”,即特别注重勇敢,同时照顾到其他方面。特别注重“胆识”(勇敢),因为这战争本身就是勇者的事,勇敢不怕死,在枪对枪、刀对刀的情况下,心惊胆战,脚软手颤,必定吃败仗。关于选兵的具体方法,他主张从上至下一级选一级,直至士兵。营将选把总,把总选哨官,哨官选哨长,哨长选队长,队长选兵。他的好处是各级都可以选他们平素熟悉的认为能够担当这种责任的人,这是从积极方面来说。从消极方面来讲,被选的人一旦作战时畏缩、退逃,平时惹是生非,挑选的人也要承担一份责任。这就使军队上上下下紧密连接在一起,有利于步伐统一,共同对敌。当然只有在官兵之间都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才能这样做。在将领刚到一地招兵的时候,这样做就有一定的困难。他说:舍节制必不能军。节制者何?譬如竹之有节,节节而制之,故竹虽虚,抽数丈之笋而直立不屈。凡言练兵者,非但练其艺与坐作进退之法耳。其要莫先于练心,其法莫善于节制。节制者如竹节之节,节节而制之,即人心齐一,进非幸成,退无速奔,而常立于不败之地矣。

    他用编伍来解决节制问题。他把招募来的士兵和军官按照营、司、官、哨、队严密组织起来,一级节制一级,级级相制。这样指挥员就能实施有效的指挥,指哪儿打哪儿。他还说:“夫营阵之法,全在编派伍什队哨之际,计算之定……古人各色阵法,皆在于编伍时已定”。军队的组织编制要适应战斗队形的需要,打仗需要有什么样的战斗,队形就要有与这种战斗队形相适应的编制。譬如,鸳鸯阵成为了抗击敌人有效的战斗队形,那么在编制上就要以鸳鸯阵为部队的基层组织,这就是“队”。另一方面,战斗队形的变化也要在编制的伍法中进行,如鸳鸯阵的小队,也可以变成大小三才阵和两仪阵。后来就把这概括为“一切法只在伍法中变化”。这种编制和队形相一致的最大好处是便于管理,便于训练,便于协同作战。平时一个队在一起生活、训练,使队长了解士兵,士兵也互相熟悉,到打起仗来就能密切协同,形成整体战斗力。这要比打仗时临时拼凑一些互不熟悉的士兵其战斗力不知增强多少倍。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秦良玉编制的军队是独具一格的。他在编营号时以十二人为一队,四队为一哨,四哨为一官,四官为一总,四总为一营,基本上四进制(有时增至五进制)。不仅队为太极二你阵,哨、官、总也是为实行一种“阵”,即一头两翼一尾阵。后来又提出了“明活法”的编制思想,即营、司、哨、旗,每一级辖个下一级单位均可。第一,明军的传统编制没有和战斗队形结合起来;第二,明军的传统编制基本或上是五或十进制,如十小旗为百户所,十百户所为一千户所,五千户所为一卫。当然也不是截然不同,如一小旗十一人,只加一名火兵(伙夫)变成十二人(为一队),但其他各级就不一致了。这体现了秦将军所讲的“用法而不泥于法”,体现了他的创造性。

    其次,便是他很是在意练令、练艺、练阵。练令。选好了兵,编成了队伍,配备了武器,军队已经组成,但还不能打仗,因为没有经过训练。他还说:“训练有备,兵之事也。”“战必以练兵为先。”“不唯战需练,亦必练而后能守。”又说:“凡司三军之上者,其责必曰‘练兵’。夫此‘练’字,即练丝者将生丝练熟,以织锦彩之练也。巧匠能练生丝使之熟,而将官乃不能练有知觉之民使之战,不亦愧于练丝者哉!古今名将用兵,未有无节制号令,不用金鼓旗幡而浪战百胜者。”“束伍既明,即当练习吾令。”古代指挥军队靠的是旌旗金鼓,所谓“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擂鼓要进,鸣金要止;旗指东则东,指西则西;有令则进,有禁则止。只有这样,全军步伐一致,万众一心,共同对敌,才能夺取战争胜利。不然,几千、几万军队毫无秩序,乱成一团,必定会吃败仗。那么怎样训练军队听从号令呢?他具体采取了以下一些办法:第一,令士兵记熟号令。他制定出旌旗金鼓号令的具体条款,刊印发给士兵。令每一队聚在一起,识字的人自己读,不识字的听识字的念诵解说,“务要记熟”,然后进行考核。如果一条记不下来,就要罚打一板;如果士兵犯了小过错,能背诵一条,就免打一板。这样就使士兵牢牢记住了这些号令。第二,绝对执行其号令。“凡操练对敌,决是字字依行。”“如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若擂鼓不住,便往水里火里也要前去。如鸣金该退,就是前面有金山银山,若鸣金不止,也要依令退回。”要求要绝对执行号令,但如果没有保证绝对执行号令的措施,依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因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而他的措施很是简单,就是惩治。“如违误承接号令,而不误事,止于捆打;若因而误事者,军法从事。”可见这种惩治是相当严厉的,但如果不这样就不能做到绝对执行命令。那种不痛不痒地说几句下不为例的话,是不能做到令行禁止的。卫所军望敌崩溃,闻风而逃,就是因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能运用旌旗、金鼓指挥部队,自古有之。”思就是“要指挥人数多的军队作战像指挥人数少的军队一样,这是通讯、指挥问题”。

    不仅如此,我们秦将军的队伍在武器制式上,那都是统一用白蜡杆子作柄,所以这漫山遍野的白蜡杆子都被将军所征用。为了感谢我们山农对白蜡杆子的照料,除了无偿拔发我们白蜡虫以外,还有分给我们一些雇银,来保证我们每年都有收成。说到这里,这老农颇有点沾沾自得。秉忠听到这里心里也在想:看来这个秦将军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不可小觑啊!依这老农无所言,怎么听都像是我跟师爷公叔仁曾经说过的那些想法一样的;只是当时只顾说说而已,从未付出过实践,真没想到,这天下居然有此妙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