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历史军事 > 抗战之我的纵横人生 > 第四百五十八章 最虚弱的时候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只是看着对面董平以及他的部下,李子元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将这些人留下,究竟是好还是坏。成建制的老兵,的确战斗力远远超过几倍的新兵。但是这些老兵换句话来说,战斗力虽强但也容易抱团。

    尤其是来自一支凝聚力很强杂牌军的成建制老兵,本身就是一个单独的小团体,是最难以在短时间之内完成改造的。到了战场上,这些人要是给你玩点花样,让你打了败仗都不知道因为什么。

    那些被解救出来的新兵都是没有主意的,可这些老兵却不一样。原本两军之间隔阂就很深,一旦这些老兵一鼓动。这些原本就是中央军出身的新兵,没准都能给拉走一半。尤其是环境一旦安稳下来,这些老兵就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要想改造这样一支部队,是需要花很大的代价和精力的。这一点,李子元是吃过苦头的。他当初跟随部队东进冀鲁豫边区,收编当地的一支被某方面打散的散兵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这也是一支杂牌军被打散后,溃散在当地的散兵。东进的八路军为了改造这支部队,可是下了很大的力气。最终在李子元跟随老部队,返回太行山区的时候,这支部队也没有能够完成彻底的改造。最终部分叛逃,部分被打散编入冀鲁豫部队。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对于接受其他方面的老兵,李子元一直都很慎重,甚至持怀疑态度。有些时候他宁可用反正的伪军,也不愿意要那个方面的老兵。对于他来说,就算这些人的军事技术再好,但改造的时候需要花费的心思太多。

    留给自己做这些人思想工作时间,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将这些人都留下来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一时之间,李子元也有些说不准。这些老兵用好了是一把尖刀,如果用不好与一颗*,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眼下只能寄希望于马永成,还有那几个政工人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那些占据大多数的新兵,思想给稳定下来。只要这些新兵思想稳定下来,剩下的那一百多人就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来。

    想到这里,李子元摇了摇头,将心思又转回了自己下一步,究竟该向那个方向转移上了。部队的改造,是一件需要长时间进行的系统工作。但眼下最至关重要的,是部队怎么安全转移出去。

    要不是部队无法安全转移,被日伪军给一锅端了,那么其他的事情也就没有必要在费心思了。眼下十里岭以北的日伪军正在陆续的南下,虽说行军的速度并不快。也许只是路过十里岭,可也提供了预警。

    而十里岭上空,也出现了日军的侦察机。以及被马永成抓到的几个便衣,都已经说明十里岭一线,也在日伪军的怀疑之中。只要他们认为自己有可能隐蔽在这里,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扑过来。

    距离西窑沟一线不过几十华里的十里岭,李子元知道这里绝对不是久留之地。李子元很清楚,在南面壶关与陵川交界处的日伪军,搜索行动扑空之后向北进行扫荡,肯定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位于壶关中部,也是距离西窑沟最近可以隐蔽大量部队的十里岭,肯定会成为其扫荡的重中之重。这里地图标高达到一千多米,虽不能说山高林密,但是地形上却是对自己相当有利。自己能看到这一点,日军自然也能看到这一点。

    之前自己是利用灯下黑的道理,利用十里岭距离西窑沟直线距离近。在八路军的战术之中,一击得手后快速脱离,尽可能的撤离日军远,这已经被日军所掌握的习惯。才就地隐蔽在距离百尺、西窑沟一线,并不远的十里岭之内。

    自己当初在北撤的时候,尽管已经想尽办法消除痕迹。但谁能保证这么的多人,以及大量的物资和驮马的转移,不会被人给发现?要知道从十里岭到百尺一线,是整个壶关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要是日伪军得到情报,或是其反应过来,势必会调集重兵向十里岭这里包抄过来。所以十里岭并不是一个长久停留之地,这一点李子元还是有清楚认识的。走是必然的,只是下一步该向那个方向转移,李子元却是一时拿不准主意。

    北面壶北与壶关交界处的日伪军全部南下,还是只有这一部分南下。周边其他方向的日伪军,部署调整如何眼下却是都不清楚。最关键的敌情变化无法即时掌握,让李子元这个决心就很难下。

    自己派出的侦察员,到目前为止不仅没有找到壶关境内的兄弟部队,居然连地方民兵都没有见到一个。这十里岭一带不是深山老林,虽说也是山区,可也不是那种人烟稀少的地区。据李子元所知,十里岭地区是壶关兄弟部队一个主要的活动区域。

    可自己两次进入十里岭,不仅未能发现壶关的兄弟部队,甚至连民兵都没有见到一个。派出的侦察员,即便是冒险进入村庄,也没有找到任何的地方政权或是民兵游击队。找不到地方政权和兄弟部队,眼下就得不到情报。

    甚至老百姓见到穿便衣的侦察员,都是有多远就躲多远。这种情况之下,别说找到当地的组织,或是寻找到地方武装。就是连粮食,都很难的筹集到。十里岭这里,在自己转移来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李子元很是有些挠头。

    得不到情报,就意味着自己的转移行动,就会像是一只没头苍蝇一样乱串。搞不好,就会一头撞进日军的伏击圈。以自己眼下部队的情况,一旦与大批的日伪军遭遇,绝对不会是一件好事。

    因为李子元很清楚,在那些被解救的战俘真正融入自己部队之前,自己的部队别看现在人数不少,装备也因为打西窑沟而发了洋财。但战斗力却出现了很大的下滑,甚至都不如突破壶关封锁线之前两个营的战斗力。

    即便是那些新兵已经完成全训,但对于八路军的作战风格和惯用的战术,却是相当的陌生,远还没有到真正融入到自己部队的地步。再加上那些同样才编入部队不久的前伪军士兵,眼下的部队几乎是三种作战风格。

    如果打那种死守的阵地战,也许还能顶的住。但如果打遭遇战,这结果恐怕就难以预料了。西窑沟一战的结果,李子元很清醒的知道,那场战斗并不是自己部队,眼下真正战斗力的体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自己比较幸运而已。

    如果当时的日伪军能够掌握自己真正的实力,没有急于求成的将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到正面的进攻,在身后只留下少量的兵力警戒。他们如果只以部分兵力将自己黏住,将大部分的兵力用来打援。

    同时何三亮没有将解救出来的战俘单独编组作战,并且作为增援主力的二营一个连,将日伪军阻援真正的精华部分给吸引过去,那场战斗的结果就难以预料了。至少当时的那二百多战俘组成的队伍,在优势的日伪军冲击之下不当场溃散,就已经很给面子了。

    西窑沟一战只是一个特例而已,绝对不具备普遍性的代表。如果真的因为那一战,自己就认为那是自己真实实力的话,那倒霉的就只有自己。李子元对于这一点,始终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

    自己不可能将七八百前前战俘,始终单独编组使用。打散编入自己部队的各个营连,才是最好的处置办法。可问题是两支部队混编之后,因为原本受过的训练水平不同,以及作战风格不同。那批新兵还没有彻底的融入进来,反倒是战斗力下滑到最低的时候。

    如果能给自己一周,甚至哪怕是三天的整训时间,自己就有把握将那几百前战俘,彻底的融入自己部队。但现在恰恰最关键的是,自己不可能有这些时间。最迟今晚,自己必须要展开行动,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转移,要在自己部队最虚弱的时候进行。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没有系统的情报支持,便草率行动是极度危险的。一旦与大批日伪军遭遇,部队有短时间之内被打垮的危险。如果一旦被日伪军包围,李子元甚至连分散突围都不敢做。

    还有现在还不知道去向的三营,也让李子元相当的惦记和牵挂。他们眼下究竟怎么样,是被日军给打散了,甚至是已经全军覆灭了。还是在摆脱日伪军的纠缠后已经安全转移,返回了壶北老根据地,现在的李子元却是一无所知。

    周边的敌情不明,迟迟无法确定转移路线,再加上对三营始终都没有落下的担心。让李子元一阵阵的头疼,内心之中甚至是有些烦躁。这是他调到壶北工作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如此烦躁的情绪。看着眼前的地图,脸色相当的低沉。

    等到那边与将七八百前俘虏分配完毕之后,一起来到李子元身边的张子健与何三亮,见到李子元的时候。看着李子元有些铁青的脸色,两个人对视一眼都摇了摇头。他们以为李子元还是在为最终被迫接纳董平所部,而有些不愉快。

    与满心不情愿的李子元相比,张子健反倒是很看得开。而且对于这个清一色都是老兵组成的连,张子健甚至还有些心动。他跟着何三亮一起来找李子元,就是想将这个连编入自己的一营。只是见到李子元脸色,张子健将自己的想法又咽了回去。

    相对于有些心虚的张子健,何三亮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团长,你也不用太担心了。你放心吧,老董他们都是老兵了。这个时候合则两利,分则两败的道理,他们还是很清楚的。我相信他们,不会在这个时候捣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