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玄幻魔法 > 大明左道 > 第八十三章 后车之鉴前世师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李三思道:“我出门之前,你亲我一亲,我在外面的时候心里就会念着你,只要没要紧事,我自然就会早些回来。”

    霍小玉哪里料得到他竟然会说这个,顿时满脸通红,低着头不说话。

    李三思假意叹了口气,说道:“看来你也不怎么在乎。我以后还是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回来好了。”说完,转身作势要走。

    霍小玉果然叫住了他:“公子,你等一等……”

    李三思心中想笑,知道她是投降了,怕霍小玉够不着自己,便微微弯下腰,伸手指了指自己的脸。

    霍小玉如蚊蚋一般小声道:“公子,你闭着眼睛好不好?”

    李三思本想得寸进尺,硬要睁着眼看她亲自己的羞涩腼腆的小女儿模样,但又一想,这只怕是这小妮子的初吻,还是认真一点儿好。他也就当真闭了眼睛,心里想着:“你要是亲我的额头,本公子以后就不紧不慢的走着回家;你要是亲我的嘴巴,本公子就冲刺跑着回家。”

    霍小玉终归是情窦初开的小姑娘,毕竟腼腆羞涩,连额头都不好意思亲,也就踮着脚,在他的鼻尖上蜻蜓点水似的轻轻一吻。李三思嗅到一股少女独有的如幽兰一般的口唇香气,心神一荡。他突然睁眼,双臂将未及退开的霍小玉一把抱住,在她的惊叫声中将她的身体举起搂紧,使劲地往自己怀里压了一压,趁此机会切切实实地感受了一番她胸前的那两只温软的ru鸽。

    手上揩着油占着便宜,嘴上找理由扯淡道:“你作弊!哪有亲鼻尖的?这是惩罚你。”

    随后,李三思就将她轻轻放了下来,心满意足地哈哈大笑着出门去了。留下霍小玉又是欢喜又是羞涩站在原处,头也不敢抬,一颗芳心砰砰跳个不停。

    李三思到了县衙,找到冯县令,向他略略汇报了一遍自己昨天筹粮的成果。冯县令听到他竟然从丁大孝子那里筹到三百石粮食后,吃了一惊,瞪着眼睛问道:“丁大孝子转了xìng子,要跟他的吝啬老爹反着来了?”

    李三思笑道:“这得亏他是个大孝子,不然只怕他就不认我这个李叔了。”

    接着,他将自己如何诈称丁担爷的兄弟之交一事说了。冯县令听得一边笑抽,一边抖着手指点着李三思道:“你这法子,实在是太……”一时竟想不出合适的词儿。

    “太过险奇是不是?”李三思微微一笑,说道:“不以险奇之法,如何能成非常之事?”

    冯县令敛住笑容,正sè道:“不然。只以平常之法,成就非常之事,才是大境界,大功业。险法奇法,可一不可再,可再可不三,总还是少用的好。”

    李三思若有所悟,向冯县令拱一拱手,认真地道:“受教了。”

    两人都是聪明人,向来说话点到为止,无需多谈。这话就此揭过。李三思又将如何在董家受挫,又如何设计将董家二少爷抓起关在县牢里等事说了。

    讲完这些后,他又道:“冯大人,只要董二少爷关上几天,好吃好喝招呼着,但是要隔绝内外消息,不让他找着狱卒牢子递话儿给他老爹。另外寻人到外面放出风去,就含糊地说抓了个人,这人犯了事,还假冒董家二少爷。他爹不见了儿子,又没任何消息,自然会着急派人四处打听,当然也就能知道我们放出的消息。他老爹求见你,你就让下人挡驾,说大人你在忙着筹粮,没空见他。这么挡两次,董老铁公鸡又不傻,自然就会捐出米谷来。等他捐了米谷,你再见他,然后一推二六五,说你不知道这个事。”

    冯县令听了,在房间内来回踱了几步,面露难sè地道:“这件事你可就办得当真是过头儿了。别的且不说,单是怎么应付董员外,就难办得很。我与他平rì也有过几次来往。他要是前来拜会我,我哪里好老起脸来不见他?”

    李三思一笑,说道:“这个我也想好了。你这几天不是张罗着要去祈雨么?祈雨不是要先沐浴斋戒?大人,你这几天就诚心祈神,当真闭关斋戒好了,趁机好好休养几天,偷一偷闲,岂不是好?再传令下去,凡是有外客,有俗务,不论是什么人,什么事,一律挡驾。祈雨是何等大事,董员外也知道轻重,就算再着急儿子,也只能无话可说。”

    冯县令想了想,道:“这个理由到是不错。不过,也只能瞒得了一时。等董员外捐了米谷,捞出儿子,很快就能回个味儿来,能明白这是在坑他。”

    李三思笑道:“就算他现在都明白了又能咋样?该拨毛出血还是得拨毛出血。只要不让他抓住把柄就好。大人要是怕人议论,又不便得罪人,尽管全推到我头上去。待这件事了结后,我就跑到董府跟他说这事是干的,让他也关我几天消气好啦。就怕他嫌我饭量太大吃得多,不肯关我。”这话也就半真半假,他到的确是打算灾民全部安顿完后,去董宅喝个茶,跟董老爷子稍微点那么几句,算是表一表歉意和谢意,量那董老爷子恨归恨,也没法子咬自己一块肉。至于让董家关自己几天,这话自然就更是扯淡了。再怎么着,董家也不敢当真把他关起来。

    冯县令哈哈一笑,也只好由着李三思这么办了。他也知道这是实出无奈,筹不到粮食,开设不起粥棚,必然会出大乱子。不得已之时,也只好不择手段了。

    出了县衙,李三思叫上负责钱谷帐目的李书办和曾大宝,上街巡视粥棚开办的情况。这个时候县城的赈灾施粥的粥棚已经立起了七处。其中有六处是各个大户应官府之请,自己出人出粮,出柴炭器物,自己施粥。每处粥棚只由官府派设一人襄助维持,也同时计算和核查所费的米谷数目,并记在帐册上,以备查验。另有许多次一等乐善好施的富户捐得起少量米粮,或是能捐一些柴炭,也或是既捐不起柴炭也捐不起米粮的热心人愿意出一份力,便由官府出面协调统筹,将各种资源集合在一起,补其不足,调其有余,开设成一处半为公家半为私人的粥棚。

    这样一来,整个施粥赈灾这件事,便是由民间自主开办,承担大部分事务,官府只是居中统筹协调而已。这也是李三思的主意。冯县令、李三思和县府中主管钱谷的吏员筹议具体赈济办法时,其他人主张依照陈例,由官府将各富户认捐的财物米粮统一收缴上来,由官府出面开办。李三思则极力反对,主张由各富户自已出面开办,官府核数记帐即可。他举出的理由有二,其一,各富户多是善于经营商铺田产的商人地主,他们远比官府中人更懂得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其二,若是官府公差杂役插手,难免上下揩油,雁过拔毛,揩来拔去,一斗米粮就只剩五升到灾民碗中。此言一出,再没有人敢反对,否则就有存着心思贪墨揩油的嫌疑。

    因此,最后到底是依了他的举张,将此事交由民间主设,官府辅助。

    李三思宁可说出得罪同僚的话,也极力要求将此事交由民间主办,这也当真是出于无奈。对于别人来说,凡事讲究“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对于他来说,则是反过来,遇事作决定时,需要从“后世”汲取经验教训。在他所来自的那个时代,大的天灾,尤其是地震灾害时有发生。遇灾时固然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救灾之时也常有丑闻爆出,大多是zhèng fu负责发放的物资遭浪费或者滥用,甚至被人揩油贪墨。不仅没能将事情办好,更是连带毁损了zhèng fu的公信力。相较而言,民间主管发放的救灾物资则是帐目清楚,调配得宜,发送合理,有一分钱就能办一分钱的事。有这个教训在后,李三思便改弦易辙,一易前法,决定官府只派人验帐核数,官府中人尽量不接触钱粮。

    中国素有官方和民间都开办慈善的传统,起源甚早。但是,从未有人对此做过专门的理论阐述。李三思在大明嘉靖年间发表的这一番关于民办慈善优于官办慈善的言论,实为中国慈善理论史上的一番开天惊世之论。若是他将这些言论雕版印刷,刊印发行,继而留传后世,必能继一张雇佣合同改写中国经济史后,再次一举改写中国慈善史。但李三思素来不好虚名,这个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乍起即灭,也就并没有当真这么干。

    这七处粥棚有三处在城内,四处在城外,位置分布均匀,并不挤在一处。这也是李三思刻意细心谋划。入城灾民流民入城之时,每人发了一根从城隍庙里拿来的木签,凭木签每rì领粥两次。从上上签到下下签,每一种不同类别的木签各对应一处粥棚领粥,分毫不乱。之所以要这么安排,是因为要将这两三千灾民流民分散开来。这样一来,领粥之时不致于等候太久,也不会人群聚集大多,以致于滋扰城中百姓商贾,堵塞通行。更重要的则是这数千人全部聚在一处,就会容易生事滋乱。全都打散了,各归各处,就好控制得多。

    首先巡视到的是位于城西的丁家丁大孝子开设的粥棚。这丁大孝子到是一个信人,既然已经答允他的“李叔”拿出三百石米谷施粥,也就当真没有含糊。他安排人手迅速将这粥棚给支了起来,弄来一口大锅熬粥,向持着木签作凭信的灾民分发。

    粥棚是没去皮的桦木外加茅草搭成,灶台也只是用黄泥草草砌就。丁家在这些器物上虽然粗陋节省,但拿出的粮食却是实实在在。这样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了,到也合乎丁家善于计算和节约俭省的家风。李三思命丁家的仆人打开了一个装满粮食的麻袋,亲自伸手掏了一把看了看,到也确实是好粮,并没有将近变质的陈粮。看事能知人,这到能看得出这丁大孝子也真是一个实诚人。

    一长队饥民排着队,每人手里几乎都拿着一个木碗等着领粥。木碗是饥民逃难的必备用具,是以人人都是备得有的。这些人其中男女老少都有,大多是蓬头垢面,衣衫破旧污秽。虽说总算能有一碗正经粥饭填一填肚皮,不用再吃树皮和观音土,但是各人的脸上却并没有多少喜sè,更多的是神情木然,仿佛长着两只脚的木偶人一般。饥饿已经耗光饥民的生气和jīng神,就连生而为人最基本的喜怒哀乐也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与奢侈。只是粥落入碗中之时,饥民的眼珠才会动上一动,闪现出一点点鲜活的光彩。

    与李书办和曾大宝及在场施粥的丁家人不同,这是李三思平生第一次真正见识到饥民待食的饿相。这与他先前在书中或者影视所了解到的情形竟是如此不同。当真是只有深临其境,方知真味。这一番无声的景象,既让他感到震憾与沉重,更觉得十分心酸,心中暗骂:“cao蛋的老天爷,你下个雨不行么?旱你妹呀;cao蛋的皇帝,你管一管你的百姓子民不成么?”

    丁家的一位仆人拿着一个大铁勺,往饥民伸过来的木碗里舀粥。不管碗大碗小,来人是男是女,一勺便是一碗,并不多给。大锅里水汽腾腾,也看不清是煮的粥是稀是干。

    李三思走到饥民队伍中一位上了年纪的枯瘦老伯面前,说道:“老伯,能把您的碗筷借我用一用吗?用一用就还你。”

    那位老伯打量了李三思一眼,瞧见这个年轻人衣衫整洁,面sè和善,不像是饥民,刚才又见过这位年轻人在粥棚里巡查吩咐,就猜出李三思是这里管事的,便把碗筷给了他。

    李三思拿着木碗走到前面,吩咐那位负责舀粥的丁家仆人:“给我舀一碗,跟其他人一样的。”那人一怔,也就随手给他碗里舀了一勺。

    李三思端起喝了一口,立刻眉头皱起,说道:“这可不行!”=============================分隔线=====================一更四四千字,完成,晚上再更四千字,求收藏推荐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