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女生小说 > 国家命运 > 第十二章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46.不知应该诅咒它,还是应该感谢它尽管饿肚子,邓稼先和他的理论部却一刻也不能停下来.那个数据如果不能确定下来,如果是个误差很大的数据,那么,照此设计的原子弹,很可能就炸不响,而且也许还会有巨大的危险。

    在彭桓武的指导下,大家集思广益,经过反复验证和讨论,又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物理因素,建立了三个数学模型,形成了第五、六、七次运算,结果出来,和前三次的结果一样!

    到底是计算走入了歧途,还是苏联专家给出的那个数据有问题?人们一时拿不准。彭桓武、邓稼先等人进一步怀疑原数据的准确性。清晰的物理图像,多次重复得出的数据,都说明自己的计算不容置疑,但是,却缺乏理论上的论证,没有足够的论据来否定苏联专家的数据。大伙把机器停下来,进行讨论,这时搞方程的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邓稼先又带领年轻人进行了第八、第九次计算,结果,还是和前几次一样!

    这就是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有名的“九次运算”。九次运算历时近一年的时间,光数据纸就有几大麻袋。

    彭桓武阅看着一摞摞的手稿,觉得年轻人的计算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是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论证,才能使人信服。

    这个论证在哪里?

    恰在这时,32岁的周光召从苏联回来了,他被任命为理论部副主任,协助邓稼先工作。那几大麻袋数据纸又轮到周光召来翻阅了。那时,周光召患了哮喘,整天咳嗽,没有特效药,伙食没有营养,他人瘦得厉害,但就是在那种情况下,他日夜工作,绞尽脑汁,不时和他的导师彭桓武进行交流。终于,他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可以证明苏联专家说出的数据,是错误的。

    这就是“最大功原理”。

    在一次研讨会上,周光召抛出了他的想法:“苏联的数据和我们的计算,建立在相同的条件下,即炸药的数量是一样的,可是苏联的数据却大了一倍,这太离谱了,根据最大功原理,我做了一个大致的粗估计算,既使这些炸药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也不可能达到苏联专家说的那个数据。”

    人们的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了,顿觉豁然开朗!都觉得用最大功原理,能够证明苏联数据的错误。彭桓武认为,这个路子是对的,但仍然属于“粗估”,还需要数学家进行补充计算。

    数学家周毓麟站了出来。他编出了总体程序,又带领几个人,来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刚研制出来不久、计算能力每秒1000次的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模拟计算,所得结果都与邓稼先他们的结果很接受,误差在百分之五左右。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某个时刻的打印纸带上,出现了苏联专家列出的那个数据。大伙一起分析,判定那个数据只是冲击波振动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波峰值,其实是一个应该被忽略掉的数据!

    现在已经没法核实,到底是苏联专家无意中说错了,还是他们故意布下的谜阵?为了这个数据,彭桓武、邓稼先以及他们手下的年轻人,脱了几层皮。周光召、周毓麟有力地证明那个数据是错误的,人们信服之后,第一个反应是惊喜,第二个反应是诅咒它。后来,无论是钱三强、彭桓武,还是邓稼先等,都认为,还是应该感谢它,因为它使我们仔细地做了各种分析,搞清了每种反应过程的物理图像,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深化和提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假设,一直用在以后的工作中。由于有了九次运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是十分扎实的。

    不久,王淦昌、郭永怀、陈能宽带领的爆轰试验队,通过实际试验,再次证明邓稼先他们的计算是正确的。至次,原子弹的理论攻关,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

    47.哪儿我都不去,就在这里等大饥荒像潮水一样,肆意蔓延,许多地方到了哀鸿遍野、赤地千里的地步。后来人们总结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在当时,基本上都把原因归结到了苏修撤销援助,逼还贷款,事实上主要是“大跃进”浮夸风造成的灾难,是人祸,是中央政策上的重大失误造成的。

    青海金银滩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断粮了。大量的工程都停下来了,建筑工人跑掉了,施工部队也按照要求,只留下部分人员担任警戒,大部队撤到了西宁等地。

    李觉急慌慌从北京赶到金银滩,想拦住一部分正在逃离的建筑工人和民工,但是,他拦不住,汹涌的人流有的挑着扁担,有的背着简单寒酸的行囊,掩没了他的吉普车,向远处散去了。

    更令他痛心的是,有的人死在了路边。李觉派人赶去,对还有口气的进行救治,死了的就地掩埋。由于有些人不是正式的工人,是从全国各地跑来干活的,所以,一些死者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为此,李觉遗憾了半辈子,觉得对不住这些无名的死者。

    基地的建设基本停下来了。

    罗布泊。通往核武器试验基地的一条重要关口榆树沟,因一场大雨,洪水冲了公路,司令员张蕴钰带领官兵们在抢修公路。几十棵老榆树长在水沟的两侧,树叶没了,树皮没了,能看出来刚扒过不久,白花花的树肉裸露在外面。公路边,几口大铁锅里熬着树叶汤。开饭的哨子一响,饿急了的战士们端着碗,排着队去打汤。汤锅边,炊事员发干粮,一人拳头大的一块,是用野菜掺上粗粮做的。张蕴钰坐在一块石头上抽烟,久久看着那些扒光皮的树。

    警卫员端来一碗汤和一份干粮,说:“司令员,开饭了。”

    张蕴钰没动,警卫员把汤和干粮放在一边,不再说什么。一会的工夫,部队吃完了,都看着张蕴钰。张蕴钰扔掉烟头,站起来,看看身边的汤和干粮,弯腰拿起来,凑到嘴边,也不用筷子,仰着头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几片黄黄的叶子沾在下巴上,张蕴钰用舌头一卷,嚼了。

    张蕴钰指着那些树,对战士们说:“刚来的时候,树枝被我们砍了,细的编筐子用,粗的做扁担使,现在连皮都被我们扒了,填我们的肚子。你们都记住这些树,今后谁也不许再动它们,活着长在这儿,死了、倒了就让它躺在这儿。”

    人们都默默地点头。

    这时,远远的一辆吉普从公路上开过来。车停了,基地副参谋长陪同一名大校下了车,大校是国防科委派来了解情况的。大校把张蕴钰叫到一边,说:“首长派我来,一是了解一下情况,再一个,也是主要的,征求一下你们的意见。我到处看了看,说实话,比北京预料的还要困难。而且短时间内,恐怕很难改善。还有工程,国家现在没钱。”

    张蕴钰说:“你们的意见呢?”

    “部队留一部分看摊子,顺便养点羊,搞生产自救,机关和大部队搬到无锡去。”

    张蕴钰急眼了:“无锡?无锡能试验原子弹吗?”

    大校尴尬地笑笑:“张司令,我们这不是征求意见嘛。”

    张蕴钰脖子一挺道:“那好,你把我们意见带回去,哪儿我都不去,就在这里等!一年不搞我等一年,两年不搞我等两年,中国总要有原子弹!”

    北京方面原打算让张蕴钰撤离,被他顶了回去。后来的事实证明,幸亏没有撤走,不然,中国的原子弹还不知道何年何月炸响呢。